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願的意思、發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願的解釋

[vow] 佛家語。發下宏大的渡世心願。後指表明心願或願望;起誓

詳細解釋

(1).佛教語。謂普度衆生的廣大願心。後亦泛指許下願心。《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經藏堂記》:“先是, 樂天 發願修 香山寺 ,既就,迨今七八年。”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二折:“還待要花言巧語将咱騙,你恰纔個焚香拜告青天,深深頂禮親發願。”《西遊記》第五八回:“就是發願齋僧的,也齋不着這等好人!”《花月痕》第八回:“後來 癡珠 解館, 心印 以心疾,發願朝山,航 南海 ,涉 峨嵋 。”

(2).表達願望。 明 梁辰魚 《步步嬌·秋日别情》套曲:“重發願,願年年相見,勝似今年。”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我們還要發願: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

(3).指表示決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大娘子大怒,發願必要置妾死地。”《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他發願,要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身于祖國鳥類的研究,為中華民族出氣争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願是漢語中承載精神信仰與人文承諾的重要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明确的語言或儀式表達内心願望,常見于宗教實踐與生活誓約場景。

從構詞解析,“發”為“抒發、宣示”之意,“願”指“志向或祈求”,二者結合強調對願望的主動宣告。這一行為最早見于佛教典籍,《佛學大辭典》将其定義為“修行者為利益衆生或成就佛道而立的誓約”,如《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經典發願。

在世俗語境中,“發願”延伸為對重大目标的鄭重承諾,例如清代《紅樓夢》中黛玉“願奴脅下生雙翼”的詩句,即展現個人情感層面的強烈願望表達。現代漢語中,該詞仍保留莊重性,如“發願振興家鄉”常用于表達堅定決心。

古籍文獻中,《敦煌變文集·太子成道經》記載釋迦牟尼“發願修行,終證菩提”,印證其宗教實踐中的核心地位。語言學角度,《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兼具“祈願”與“立誓”雙重語義,體現漢語詞彙在精神文化中的特殊功能。

參考來源

  1. 《佛學大辭典》(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 《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中央研究院)

網絡擴展解釋

“發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表明心願或願望,常帶有鄭重承諾或起誓的意味。例如《文明小史》中“發願合他一同到山東去”即表達決心。

二、佛教中的核心含義

  1. 普度衆生的願心:佛教術語,指發起普度衆生的宏大誓願,如菩薩的“總願”(如四弘誓願)和“别願”(如淨土成佛願)。
  2. 修行導向:發願是修行的動力,如淨土宗強調“回向發願心”,即通過發願往生淨土,引導自身行善。
  3. 願力與信心:願力源于對佛法的信心,發願後需以行動實踐,形成善業因果。

三、日常用法擴展

  1. 泛指許願:如祈求健康、事業順利等,帶有“希望達成目标”的祈願性質。
  2. 表達決心:如“發願努力學習”,通過明确目标引導行為。

四、發願與回向的區别

總結

“發願”既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概念,也延伸至日常表達願望或決心的場景,強調以願力引導行動,兼具精神與實踐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徽懊怅椑車貶議碧海舍人不競不絿不俊常秩抄示簇居黮漶遞訓惡戾犯由牌豐碩傅科擺供饷公役觀客官印鬼功國馬還惺漢臯和姑鶴性合職豁出去交拜金陵金線泉緊行無好步計偕簿捐怨菊花俊辯軍法從事嗑喳隆郁密親南京大學膨脝婆羅浮屠啟碇棄明投暗散大試守孝子説死説活庶魚絲籠思齊素相淘淘塌直阗繁忘本渥汗向矚夏啟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