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軍隊或戰争有關的事情。《左傳·莊公四年》:“故臨武事,将發大命,而蕩王心焉。”《後漢書·臧宮傳》:“福不再來,時或易失,豈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宋書·百官志上》:“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世間有做将帥隻剝軍餉,不勤武事,敗壞封疆的。”《清史稿·世祖紀二》:“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軍旅隳敝,不及曩時。”
“武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與軍隊、戰争或武力相關的事務。以下從定義、具體應用及古籍例證等方面詳細解釋:
“武事”主要指涉及軍事行動、戰争策略、武力訓練等内容的活動。與“文事”(如文化、教育等)相對,強調武力或軍事層面的實踐。
“武”字本身在漢語中與軍事、勇猛關聯(如“武裝”“武斷”),而“武事”更側重系統性事務。需注意,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較少,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
《武事》是一個漢字詞語,指與軍事、軍隊、戰争等相關的事務。它可以用來形容軍事行動、軍隊組織、作戰策略等方面的事物。
漢字《武事》的部首是“止”字旁,表示腳步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武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易經》。其中的“武”指的是不以暴力和戰争為目的,而是指通過勇敢、堅毅和堅持的行動來保護和維護和平。繁體字的寫法是「武事」,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個不同的變體寫法,即「戈」字旁左側為「力」,表示戰争中使用武力的意思。
1. 這本書是關于中國古代的武事戰略。
2. 他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對武事非常感興趣。
軍事、武力、武裝、武器
軍務、軍機
文事、書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