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莽撞蠻幹。 漢 揚雄 《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 範望 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觸石決木”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進行解釋:
核心含義:比喻行事莽撞、不顧後果的蠻幹行為,帶有貶義色彩。
出處:源自漢代揚雄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範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該詞釋義在《漢典》及多部古籍注疏中均有明确記載,屬于較冷門但語義固定的成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揚雄《太玄經》原文及曆代注釋。
觸石決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碰到石頭就碰碎,碰到木頭就決裂。它形容人的膽略和能力極其突出,善于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
觸(手) + 石(石頭): 共6個筆畫
決(決斷) + 木(樹木): 共8個筆畫
《觸石決木》最早見于中國古代詩人杜甫的《木蘭花慢·奉送鄭愉州漢長卿》一首詩中。杜甫在這首詩中用“觸石決木”來形容鄭愉州帥府的人材出衆。
觸石決木
觸:刀在手前即切下;石:像石頭的直線和橫線;決:表示斬斷;木:表示樹木的形狀。
他是一個觸石決木的人,面對困難從不退縮。
觸類旁通、觸目驚心、決勝千裡、決一雌雄
英勇果敢、舍生忘死
膽小怕事、畏縮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