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觀測天文。 漢 劉向 《說苑·權謀》:“衆人之智,可以測天,兼聽獨斷,惟在一人。”《宋史·天文志一》:“ 漢 馬融 有雲:‘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有璣衡一事。’” 明 馮時可 《雨航雜錄》卷上:“ 漢 儒之於經,臺史之測天也,不能盡天,而觀象者莫能廢。”
(2).現為航海和航空用語,指船舶或飛機駕駛員在航行中觀測天體,以求出船舶或飛機的地理坐标的方法。如海船上一般用六分儀觀測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高度,定出當時船位的經緯度。
“測天”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古代天文觀測
指通過觀察天體運行來研究天文現象,具有曆史和文化意義。例如,漢代劉向在《說苑·權謀》中提到“衆人之智,可以測天”,強調通過觀測天象輔助決策。這一用法在《宋史·天文志》等古籍中也有記載,體現了古代對天文的重視。
現代航海與航空定位
現為航海和航空領域的專業術語,指通過觀測天體(如太陽、月亮、星辰)的高度角,結合六分儀等工具,計算船舶或飛機的地理坐标(經緯度)。例如,船舶駕駛員通過測量天體的位置确定實時船位。
文化引申與預測功能
在傳統文化中,“測天”被賦予占卜、預測未來的含義,如通過天象推測吉兇禍福。這一用法更多出現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與科學觀測有所區别。
“測天”既包含古代天文研究的實踐,也涵蓋現代導航技術,同時衍生出文化層面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技術原理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航海學文獻或古籍記載。
測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預測、推測、探究天空中的現象和變化。它可以用來描繪人們觀測和推測天氣、星象、自然災害等的活動。
測天的部首是水(氵)和日(曰)。它的總筆畫數是11。
測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人們通過觀察天象來預測天氣和其他自然現象。這個詞的繁體字是測天。
在古代,測天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冫氵日”。其中“冫”表示天,表示天氣;“氵”表示水,表示液體。這種寫法強調了天氣的液态特性。
1. 他利用望遠鏡來測天,預測明天的天氣。
2. 這位天文學家花了很多年時間來測天和研究星系的運動。
天文、天氣、天空、測量、天象、氣象
觀天、察天、探天
不測、不觀、不探、未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