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抨击、激切之词。 明 黄淳耀 《<徐定侯文稿>序》:“昔者 东汉 之末,士大夫竞为危言訐辞,污秽朝廷,批抵卿寺。”
“讦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ié c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词义
“讦辞”指抨击、激切的言辞,多用于揭露或指责他人过失,带有较强的批判性。其中“讦”本义为揭发、攻击(如“攻讦”),与“辞”组合后强调言辞的尖锐性。
历史语境与例句
明代黄淳耀在《<徐定侯文稿>序》中提到:“东汉之末,士大夫竞为危言訐辞,污秽朝廷,批抵卿寺。”
此例说明“讦辞”常用于描述古代士人直言批评朝政或官员的行为,暗含言辞激烈、不留情面的特点。
情感色彩
该词多含贬义,暗指言辞可能过于偏激或带有攻击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
近义与反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讦辞》是一个表示指责或控诉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中的严厉批评或谴责。
《讦辞》由“言”和“己”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个笔画。
《讦辞》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南山牧人,言泽其野,有草一握。将以言指?将以己舍?曰:‘彼何人斯?胡未有死?讦愧恤心’。” 在《诗经》中,《讦辞》多出现在表达战争、抱怨和对死者的哀悼等内容中。
《讦辞》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訐辭」。
在古代汉字中,讦的写法有时候是“訐”,辞的写法有时候是“辭”。这些古代汉字的写法在传承和演变中有所变化。
1. 他的讦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
2.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烈的讦辞,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讦怒、讦罚、诬讦、清讦。
指责、批评、谴责。
褒扬、表扬。
艾壮鞭耻变势兵连祸接不加思索嘲剧呈卷冲昧雏儿辞服捣虚颠窜颠倒是非吊奇跌顿短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分批槅段贯木护回麾之即去建旟娇奼骥伏枥精巧酒囊纪载濬房懒中散灵利柳屯田龙飞凤翔露餐风宿陆陆落落难合马记藐躬敏决慕羶能士启发情貌穷捕圈套裙幅趣务姗谤善人神跱失联送爵荐脯所亲素情螳蜋奋臂通顺脱略纤发崄绝小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