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精神失常。《急就篇》卷四“疝瘕颠疾狂失響” 唐 顔師古 注:“颠病,性理颠倒失常,亦謂之‘狂獝’。”
(2).狂放。 清 方薰 《山靜居畫論》卷下:“ 天池 天賦卓絶,書畫品詣特高,狂譎處非其本色。”
(3).惡鬼。喻悖逆之徒。 清 錢謙益 《三良詩》:“ 汝雒 彌祲氣, 汴宋 連狂獝。奔竄鹹戴頭,迎降多屈膝。”參見“ 獝狂 ”。
狂獝(kuáng xù)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狂”與“獝”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狂”本義指精神失常,引申為猛烈、縱情之意;“獝”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狂走”,特指鳥獸受驚奔竄之态。二字疊加後,形容極端躁動、失去控制的狂暴狀态,多用于描述動物受驚或人類精神失常的表現。
二、詞源考據 詞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禮記·禮運》載“鳳以為畜,故鳥不獝”,孔穎達疏解此處“獝”即指禽獸驚飛之狀。至漢代《淮南子·俶真訓》中出現“狂獝”連用:“精神已越于外,而事複反之,是故疢疾而狂獝生”,高誘注稱此為心神失控的病态表現。
三、文獻用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獝”字條下特别标注:“今吳語謂狂走曰獝”,印證該詞在方言中的傳承。現代《辭源》(修訂本)将其歸入古漢語特殊動詞範疇,強調其描述非理性躁動的語義特征。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言實踐中,該詞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部分民俗學者引用《酉陽雜俎》中“夜有狂獝觸門”的記載,用以考據唐代民間對異常現象的認知方式。
“狂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精神失常
指人神志錯亂、行為失常的狀态。唐代顔師古在《急就篇》注釋中提到“颠病……亦謂之‘狂獝’”,表明該詞用于描述精神疾病或癫狂症狀。
狂放不羁
引申為性格或行為上的放縱、不受拘束。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以“狂譎”形容書畫風格,體現狂放灑脫的特質,而“狂獝”與此意相近。
惡鬼或悖逆之徒
比喻邪惡之人或反叛者。清代錢謙益在《三良詩》中用“狂獝”指代悖逆者,與“獝狂”(惡鬼名)相關聯,凸顯其貶義色彩。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研究中。如需更權威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巴比倫棒實暴上赤鳳來馳駛愁慘慘遄逝傳送代哭德容言功彫涸訂久要東瑟發釁沸渖風奔富寵赓韻光駕恒久恨悷荒灘嘉寵郊禖竭盡結袂康盛阚虓客奉勞尊辣玉了哥淚如泉滴六列貿緻蒙騰抹月秕風木椹牛羊勿踐排仗撇棄評頭論腳貧腔頗失謙德欺上瞞下三摩煞鬼山帶使鶴十意漱腴訴訟法踏曲體溫蝸鬥無道誣害飨帝先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