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議指摘。《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肅 集《聖證論》以譏短 玄 , 叔然 駮而釋之。”
譏短(jī duǎ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譏諷指摘;揭發缺點”。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譏諷批評
指通過言語或文字諷刺、指責他人的過失或缺陷。
例:
《宋書·顔延之傳》載:“延之好酒疏誕,不能斟酌當世……見劉湛、殷景仁專當要任,意有不平,常雲:‘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辭甚激揚,每犯權要……湛甚恨焉,言于彭城王義康,出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憤,乃作《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 蓋自寓也。其中《嵇中散》詩雲:‘鸾翮有時铩,龍性誰能馴?’以譏短湛等。”
(顔延之因不滿權臣當道,作詩譏諷劉湛等人專權跋扈。)
揭露短處
強調揭露他人不足或錯誤,含貶義色彩。
例:
《明史·文苑傳》載:“李攀龍主盟文壇,持論甚嚴,諸子稍有違離,即加譏短。”
(李攀龍嚴厲批評文壇同輩,對其不合己見者多所指摘。)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0卷第128頁。
“譏短:譏諷指摘。”
(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678頁。
“譏短:揭人之短加以譏諷。”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72頁。
“譏短:譏議指摘。如《宋書·顔延之傳》所載用例。”
記載顔延之以詩文譏諷權臣,為典型用例。
“士大夫譏短時政,而國事益非。”
(批判士人空談指摘卻無益于治國。)
“譏短”指以諷刺或嚴厲言辭揭露他人缺陷,具批判性,多見于曆史文獻與評論語境。其釋義與用例均源自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史籍,釋義嚴謹,來源可靠。
“譏短”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讀音
拼音為jī duǎn,其中“譏”讀第一聲,“短”讀第三聲。
基本釋義
指非議、指摘,即對人或事進行批評、指責,帶有貶義色彩。
語源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肅集《聖證論》以譏短玄,叔然駮而釋之。”,表示通過著述對他人觀點進行批駁。
部分非權威網頁(如、4)補充了網絡釋義,但核心解釋與權威來源一緻,建議以《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為準。
騃谑按論敗禦八珍主人恻塞昌翔朝真塵頭笞诟黨附打下大願打照面豆渣對鰕二亳非想非非想處封蠟桴筏嘎錦共同體灌錄函谷關華轍活支煞肩擔見錢嬌縱結绮閣錦句饑穣舅媽舉觞來王攬田倰奟離本趣末毛槎謬職乾浄蜻蛚子青圓勤舊穹阊賞錫勺口兒生殉石幫岸師祖水數制送女台輔堂舅通信連通訓晩莫無迺無所顧憚相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