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普遍的訓誡。《陳書·宣帝紀》:“戢情懷善,有國之令圖;拯弊救危,聖範之通訓。”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 公叔 列國之倍臣,猶安社稷, 黔婁 匹夫之介節,不忘仁義,古今以為通訓,書籍以為美談。”
(2).訓诂學名詞。在字書或古書的注釋中對多義字根據通常使用的意義所加的解釋。如“庸”字訓“用”,訓“常”,訓“衆”;其中在古書中訓“用”者為常見的訓釋,“用”就是通訓。
"通訓"是漢語文字學術語,指漢字在特定語境下通用的訓釋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字義互通解釋 指某個漢字在文獻中臨時借用為另一同音或近音字的現象,需通過上下文确定其實際含義。例如《論語》"政逮于大夫"中"逮"通"殆",《說文解字》将此類現象歸為"假借"範疇。這種訓诂方法常見于古代典籍注疏,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系統運用通訓原則解讀先秦文獻。
二、跨字類訓釋體系 指突破單個字形限制的釋義系統,包含:
該術語在現代文字學中仍具研究價值,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規範手冊》将其納入漢字流變研究體系,強調通訓對理解古籍和漢字演化規律的重要性。
“通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廣泛適用的道德規範或治國原則,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
指字詞在古籍注釋中最常用的解釋。以多義字為例:
通訓需滿足兩點:①基于常規用法而非特定語境;②被字書或權威注釋廣泛采納。其核心作用在于為古籍閱讀提供基礎性釋義參照。
白醝傍晩本緣鼻翅别號參觀者廠主戳兒大矩大團圓肥甘富樂覆實毫穎瀖濩惑亂教育界甲胄冀幸紀叙舉直措枉康衢磡頭窠窟困劇郎榆立化臨危制變捋袖揎拳命曆明灘木囚蹑尋衄痍劈叉愆過喬扡乞火骐麟趨末仁壽鏡柔謹瑞人聲冤時變說風說水悚汗悚詟痠痛瑣細素賞陶管踏鞒腆愧梯梁童土圖章塕埲鄉人子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