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丢掉根本,追逐末節。 漢 徐幹 《中論·考僞》:“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僞成。”亦作“ 離本依末 ”。《晉書·刑法志》:“然而律文煩廣,事比衆多,離本依末。”
“離本趣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丢掉根本,追逐末節,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問題而專注于次要細節。其中“趣”通“趨”,意為趨向。
二、出處與背景
最早出自東漢徐幹的《中論·考僞》:“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僞成。” 意指因追求虛名而忽視本質,導緻虛假盛行。後世《晉書·刑法志》中亦有類似用法:“離本依末”。
三、用法與特點
四、例句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全面理解該成語的語義與用法。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中論·考僞》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離本趣末》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離開原本的趣味、興緻和目标,走向盡頭無可挽回的地步。下面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成語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拆分:離(示部)+ 本(木部)+ 趣(走部)+ 末(木部)
筆畫拆分:離(7畫)+ 本(5畫)+ 趣(12畫)+ 末(5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德合天而時下至,離本趣末則兇。”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夠符合天道的德行并適時地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則會獲得吉利,而離開自己原本的趣味、目标和行為準則,必然會帶來不祥的結局。因此,這個成語表達了從正途逸出、背離本意走向毀滅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離本趣末」。繁體字是漢字的另一種書寫形式,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離本趣末」為例,它們在秦朝的《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離衆本志末」。字形和現代寫法有一些差異,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離本趣末」這個成語的例句:
與「離本趣末」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背道而馳」、「偏離初衷」、「失去目标」等。它們都表達了離開原本的道路、目标或初衷的意思。
與「離本趣末」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固守正道」、「始終如一」,它們表示堅持原本的道路、目标或信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