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蜻蛚子的意思、蜻蛚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蜻蛚子的解釋

蟲名。似蟋蟀而小,綠色,能鳴。 章炳麟 《新方言·釋動物》:“《爾雅》:‘蟋蟀,蛩。’ 郭璞 曰:‘今促織也,亦名蜻蛚。’今人皆謂蟋蟀為促織,别有小蟲能鳴者稱為蜻蛚子,音如蜻鈴。”參閱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動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蜻蛚子”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在中國部分地區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蟋蟀,即一種常見的直翅目昆蟲。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基本釋義:

    • “蜻蛚子”是蟋蟀的别稱或方言稱呼。它特指那些善于鳴叫、常栖息于草叢、土石縫隙中的小型昆蟲,雄蟲通過摩擦翅膀發出響亮的聲音。其體型通常較小,體色多為褐色或黑色,後足發達善跳躍。
  2. 詞源與構成:

    • 該詞是古漢語詞彙“蜻蛚”在現代方言中的遺留或變體。“蜻蛚”在古代文獻中即指蟋蟀。
    • “蜻”:可能與“蟋蟀”的形态或習性聯想有關(但非指蜻蜓)。
    • “蛚”:在古漢語中明确指蟋蟀。《說文解字》釋“蛚”為“蜻蛚也”,段玉裁注:“今人謂蟋蟀為蜻蛚。”
    • “子”:在方言中常作為名詞後綴,無實際意義,相當于普通話的“兒”化音或表示小稱、泛指。
  3. 地域使用:

    • “蜻蛚子”主要作為方言詞彙使用。根據《漢語方言大詞典》等辭書記載,該詞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屬于江淮官話區的部分地區較為常見。在這些地方,人們日常口語中常用“蜻蛚子”來指代蟋蟀。
  4. 相關與辨析:

    • 蟋蟀:是“蜻蛚子”所指的昆蟲的标準普通話名稱,學名Gryllidae
    • 促織:蟋蟀的古稱,因其鳴聲似織布機聲而得名。
    • 蛐蛐兒:蟋蟀在北方許多地區(尤其是北京話)的俗稱。
    • 與“蜻蜓”無關:需特别注意,“蜻蛚子”與昆蟲“蜻蜓”在形态、分類和習性上完全不同,僅名稱部分相似,極易混淆。在方言區,人們依靠語境能清晰區分兩者。

“蜻蛚子”是一個方言詞彙,特指蟋蟀。它源自古代漢語的“蜻蛚”,主要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江淮官話區使用,是當地對蟋蟀的通俗叫法。其核心特征與蟋蟀完全一緻,需注意與“蜻蜓”區分。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蜻蛚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多個權威資料中有明确解釋,但需注意不同來源的細微差異:

  1. 基本釋義
    指一種昆蟲,形似蟋蟀但體型較小,體色為綠色,且能鳴叫。該詞最早見于章炳麟的《新方言·釋動物》,文中提到它與蟋蟀(促織)屬于同類但不同種的昆蟲。

  2. 發音與詞源
    拼音為qīng liè zǐ(注音:ㄑㄧㄥ ㄌㄧㄝˋ ㄗˇ)。部分網頁(如)誤寫作“qīng wēi zǐ”,但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可知正确發音應為“liè”。

  3. 辨析與争議

    • 将其解釋為形容“行動迅速”的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是對類似詞彙(如“蜻蜓點水”)的混淆。
    • 主流釋義均以蟲類為核心,且《爾雅》《通俗常言疏證》等古籍均佐證其為昆蟲名稱。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用于方言或古漢語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建議以“綠色小型鳴蟲”為釋義核心,發音注意“liè”,成語用法存疑需謹慎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天地八禽背帶褲冰大坂陛坐串連釣歌東南之寶東三省東掩西遮杜醖蛾而二程惡語傷人六月寒翻把恭喜好美轎杠徼障極弊赍領踁踁九慮咖啡廳開畲看押列甯臨財苟得龍馭露酒螺釘勉為其難泡湯圓篇簡平人遷善去惡乾着急清醑拳蹙鵲頭區服榮適桑根車善視铩翼事後首戰告捷衰晩説海口碎冰條褥通政娲皇威澤威壯蝸戰烏愛五凫銜辭娴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