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议指摘。《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肃 集《圣证论》以讥短 玄 , 叔然 駮而释之。”
讥短(jī duǎ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讥讽指摘;揭发缺点”。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讥讽批评
指通过言语或文字讽刺、指责他人的过失或缺陷。
例:
《宋书·颜延之传》载:“延之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云:‘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甚激扬,每犯权要……湛甚恨焉,言于彭城王义康,出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愤,乃作《五君咏》以述竹林七贤, 盖自寓也。其中《嵇中散》诗云:‘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以讥短湛等。”
(颜延之因不满权臣当道,作诗讥讽刘湛等人专权跋扈。)
揭露短处
强调揭露他人不足或错误,含贬义色彩。
例:
《明史·文苑传》载:“李攀龙主盟文坛,持论甚严,诸子稍有违离,即加讥短。”
(李攀龙严厉批评文坛同辈,对其不合己见者多所指摘。)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0卷第128页。
“讥短:讥讽指摘。”
(释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678页。
“讥短:揭人之短加以讥讽。”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572页。
“讥短:讥议指摘。如《宋书·颜延之传》所载用例。”
记载颜延之以诗文讥讽权臣,为典型用例。
“士大夫讥短时政,而国事益非。”
(批判士人空谈指摘却无益于治国。)
“讥短”指以讽刺或严厉言辞揭露他人缺陷,具批判性,多见于历史文献与评论语境。其释义与用例均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史籍,释义严谨,来源可靠。
“讥短”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读音
拼音为jī duǎn,其中“讥”读第一声,“短”读第三声。
基本释义
指非议、指摘,即对人或事进行批评、指责,带有贬义色彩。
语源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叔然駮而释之。”,表示通过著述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
部分非权威网页(如、4)补充了网络释义,但核心解释与权威来源一致,建议以《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为准。
暴速步顿骖鸾驭鹤长矛程咬金椎心初考翠竹黄花定心丸砥尚斗花斗竞放学抚封符瑞图冠胄栝子松孤饭郭景飞仙海底山脉海狮号舍黑价横驰胡鼓回书挢诬鯨舟鸠工九有亟淹疾雨暴风机轴聚麀空旨廓惝六燕毛戴谬登宁缺勿滥泙湃枰棊平直诮让齐割骑鲸客轻假卭杖人熊软瘫闪刀纸上停行首上味筮龟疏剔跳出题芽通中窝里朵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