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饑荒與豐收。飢,通“ 饑 ”。《漢書·食貨志上》:“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 禹 湯 被之矣。” 顔師古 注:“穰,豐也。”
饑荒與豐收。《史記·秦本紀》:“ 繆公 問 公孫支 , 支 曰:‘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水旱,天之所為;饑穰,陰陽之運也,非人力故。”
“饑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饑穣(jī ráng)指饑荒與豐收的對立概念,用于描述年景的好壞交替。其中:
《漢書·食貨志上》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顔師古注:“穰,豐也。”
此句強調饑荒與豐收是自然規律,聖王如禹、湯亦無法避免。
《史記·秦本紀》
“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
此處指饑荒與豐收交替出現,需提前應對。
與“饑馑”的區别:
“饑馑”(jī jǐn)僅指災荒、荒年,如《論語》中“因之以饑馑”;而“饑穣”包含“荒年與豐年”的雙重含義。
詞義延伸:
漢代《鹽鐵論》提到“饑穰,陰陽之運也”,将自然豐歉與陰陽變化關聯,體現古人對農業經濟的哲學思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史記》等原始文獻。
《饑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饑荒、食物短缺。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人們長時間沒有足夠食物供應的情況。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食(吃飯的意思),其次是禾(稻谷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8。
《饑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饑飽》篇。這個詞在古代是用來描述農作物歉收、食物匮乏的情況。
《饑穣》的繁體字是「饑饉」。
在古代漢字中,《饑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根據《康熙字典》,它的古代寫法是「飢」(食的旁邊加上饣)。
1. 饑穣時,人們不得不靠食物救濟來維持生活。
2. 這個地區經曆了長期的饑穣,大量人民饑餓死亡。
近義詞:饑餓、食荒、糧食短缺。
反義詞:豐收、充裕、供應充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