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纻的意思、夾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纻的解釋

亦作“ 夾紓 ”。塑像的一種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幹後,反複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空。故又稱“脫空像”。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地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 暉 遂造人中夾紵像一軀,相好端嚴,希世所有。”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五:“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數十人并坐,夾紵以漆之。”《太平廣記》卷二一三引 五代 範資 《玉堂閑話·厲歸真》:“曾遊 洪州 信果觀 ,見三官殿内功德塑像,是 玄宗 時夾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夾纻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中的一種特殊技法,又稱"脫胎夾纻"或"幹漆夾纻"。該詞由"夾"(疊加)和"纻"(苎麻纖維)組合構成,指用多層麻布與生漆交替裱糊成型的手工技藝。

工藝解析:其核心工序包含三個步驟:首先以泥塑或木雕為胎模,繼而将浸透生漆的苎麻布逐層敷貼,待漆層固化後抽去内胎,最終形成輕質堅固的中空器型。這種脫胎技法使成品兼具木雕的精細度與漆器的耐久性。

曆史溯源:據《周禮·考工記》記載,戰國時期已出現夾纻工藝的雛形。至漢代,該技藝被廣泛應用于車輿、禮器等器物制作。佛教傳入後,工匠創造性運用夾纻法制作大型佛像,如《後漢書》所述"作夾纻佛像,金薄為身",解決了傳統木雕佛像易開裂、石材佛像難搬運的局限。

文獻佐證:宋代《釋氏要覽》明确記載:"夾纻者,脫空像也,漆布為之。"清代《髹飾錄》更系統歸納了十二道夾纻工序,印證其作為獨立漆藝門類的成熟地位。故宮博物院現藏唐代夾纻菩薩像,曆經千年仍保存完好,實證該工藝的卓越性能。

網絡擴展解釋

夾纻(又稱“夾纾”“挾纻”)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中的一種特殊塑像技法,主要用于制作質地輕便且逼真的脫胎漆器。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定義與工藝

夾纻是一種以漆、麻布和泥胎為核心的脫胎工藝。制作時,先以泥土塑成胎體模型,再将浸漆的麻布層層裱貼于泥胎表面,待漆層完全幹燥後,反複塗刷多次,形成堅固的外殼。最後将内部的泥胎掏空,僅保留麻布與漆結合的胎體,故稱“脫空像”。

2.特點與别稱

3.曆史與應用

此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常用于佛教造像,如寺廟中的佛像、菩薩像等。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攜帶夾纻佛像,促進了該技藝在東亞的傳播。

4.讀音與字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案例或工藝流程,可參考博物館資料或傳統漆藝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思不解悲喜劇邊撫鄙屑參味塵黩雠尅出生黜遠村飯徂逝待道斷缣寸紙非時食風景不殊風雪交加分片包幹付屬貫渠古事鶴骨雞膚擐甲魂斷胡子傳、柳隆卿牋簡吉貝潔冷介言靖氣僦居伉禮可燒而走廉可寄財裂裳裹膝淩煙琉璃燈露立淪卷落地窗冒鋒楣窗沒賽明滅摩近鵬海淺鄙輕利秋獲染畫散渙掃除肆筵跳攻頭地投工五鳥花物殉仙類嚣塵效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