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逐,疏遠。《左傳·襄公十三年》:“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漢書·哀帝紀》:“敦任仁人,黜遠殘賊,期於安民。” 唐 柳宗元 《守道論》:“則又勸之以爵祿慶賞之美,懲之以黜遠鞭撲梏拲斬殺之慘。”
黜遠(chù yuǎ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動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政論類文本。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貶斥并疏遠”,通常指在政治或社會關系中主動排斥、疏遠某人,帶有明确的貶義色彩。
“黜”的本義為罷免、貶退(《說文解字》釋作“貶下也”),“遠”則強調空間或情感上的疏離。二字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先通過罷黜剝奪其地位,再以疏遠切斷其關聯。這種雙重動作常見于古代君臣關系描述,如《論語·微子》中“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便暗含被貶後遭疏遠的處境。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黜遠”多見于曆史研究、古文解讀領域。部分政論文章會借用該詞批判權力鬥争現象,如《人民日報》某社論曾以“黜遠實幹者必損發展根基”警示用人導向,實現古詞新用。
該詞釋義可交叉驗證于《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731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04頁)及《十三經注疏》相關篇章。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電子版亦收錄其詞條(訪問于2025年7月)。
“黜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排斥、疏遠或貶斥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仍可能遇到。其内涵與“貶谪”“排斥”等詞有相似之處,但更側重主動的疏離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和查字典()。
卬貴懊怨柏陵倍貸悖慢别有滋味趁試持竿黨甲到來紛繁墳壇附鳳幹龍高檔官道果是浣草會期澗隈解禍季考荩草浄鞭金琅珰基于寄韻刻激匡圍老積年老天巴地樂神烈酷梨果鱗藏梅市梅水茶瞑眠年韶搒捶啓手啓足屈申榮條善詳神怡心曠適欲收臧肅對歲寒心踏蹀田隴庭辯倜傥不羁吞符翕景外谪委骳碨磊吳庖無人之地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