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淩煙 ”。 1.猶淩雲。 南朝 宋 謝靈運 《江妃賦》:“或飄翰淩煙,或潛泳浮海。”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恆警露,孤影尚淩煙。” 唐 虞世南 《飛來雙白鶴》詩:“飛來雙白鶴,奮翼遠淩煙。”
(2). 淩煙閣 的省稱。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 淩煙 功臣少顔色,将軍下筆開生面。” 明 陸采 《明珠記·返旆》:“罷幹戈,功寫 淩煙 誰似我,聲名千古壯京都。” ********* 《題寫真答荃君》詩之三:“儒生無分上 淩煙 ,出水清姿頗自憐。”
淩煙:淩煙閣 的省稱。 宋 葉適 《晉元帝廟記》:“ 漢 唐 陋矣,其殊勳盛烈,亦紀官爵,圖形貌,有 麒麟 、 雲臺 、 淩煙 之目,誇其得意。” 元 馬謙齋 《快活三過朝天子四邊靜·夏》曲:“先生豪放,詩狂酒狂,志不在 淩煙 。” 明 張居正 《寄嚴少師三十韻》:“所希垂不朽,勳業在 淩煙 。”
“淩煙”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結合文學意象與曆史背景:
字面拆解
核心意象
常被用于形容志向高遠或境界超凡,如唐代虞世南詩句“奮翼遠淩煙”,以白鶴高飛比喻遠大抱負。
淩煙閣的省稱
詩詞中的意境拓展
“淩煙”兼具字面的“高遠”義與文化的“功名”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全唐詩》或淩煙閣相關史料。
《淩煙》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高高在上,超越雲霧之上,猶如飛翔于雲端之上。形容一種高遠、超凡脫俗的境界。
《淩煙》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立(站立)和火(火焰)。這個詞一共包含了8畫。
《淩煙》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古代文人的筆下,他們常常以“淩煙”來形容高山、高樓或高人,以表達崇高、壯麗的意境。
《淩煙》的繁體字為「陵煙」。
在古時候,「淩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相比現代的簡化字,古時候的寫法更加繁瑣,可能會有一些變體字。
1. 山頂上的廟宇仿佛淩煙,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2. 他的武藝已經達到了一個淩煙境地,無人可敵。
3. 這幅畫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宛如淩煙之景。
淩煙樓、淩煙閣、淩煙山、淩煙高手
超凡脫俗、高聳入雲、登峰造極
垂頭喪氣、低首下心、泥足深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