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着鋒刃。形容不顧危險。《三國演義》第十一回:“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
“冒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冒着鋒刃”,形容不顧危險、勇往直前的行為。該詞常用于描述在危險情境中奮不顧身的狀态。
結構與讀音
出處與用例
可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第十一回:“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此例中,“冒鋒突圍”生動刻畫了在敵軍包圍下冒險突破的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描述曆史事件、人物英勇行為,或比喻面對困難時的果敢态度。
“冒鋒”強調直面危險的勇氣,其核心在于“冒”的主動性和“鋒”的威脅性結合,常見于對曆史或文學中英勇行為的描述。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冒鋒是一個漢字詞語,經常用來形容沖鋒、勇往直前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冒字的部首是冋,筆畫數為9畫;鋒字的部首是钅,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冒字的本義是植物莖上的新芽快速冒出;鋒字的本義是武器的尖端。後來,冒鋒的組合被引申為形容人勇往直前、奮發向前的姿态。
繁體: 冒鋒的繁體字為「冒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冒字較早的寫法為「戼」,鋒字較早的寫法為「鋒」。
例句: 他在比賽中展現出冒鋒的精神,以驚人的速度超過了其他選手。
組詞: 冒險、奮勇冒險、勇冒險恢宏、冒昧、冒犯、鋒芒、鋒利、鋒芒畢露、銳鋒。
近義詞: 沖鋒、奮進、勇往直前。
反義詞: 退縮、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