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斷魂。形容極其悲傷或激動。 唐 黃滔 《旅懷》詩:“雪貌潛凋雪髮生,故園魂斷弟兼兄。”《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香綃羅幌堪魂斷,唯聞蟋蟀吟相伴。” 明 高啟 《惜花歎》:“流水殘香一夜空,黃鸝魂斷無言語。”
(2).指死。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異哉先生,人既雲亡,哭胡為者?曾謂 雪姑 有負於先生耶?試問鬻花郎,吾家女公子為誰魂斷也?”
“魂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解釋
指因極度悲傷、激動或遭遇重大打擊時,心靈受到強烈沖擊,甚至達到“斷魂”的狀态。這一含義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提及,如查字典()和漢典()。
引申義
也可委婉指代“死亡”,尤其在文學語境中,如唐代詩人黃滔的詩句“故園魂斷弟兼兄”()。
情感層面
描述因離别、失去至親或經曆重大挫折而産生的悲痛,例如《敦煌曲子詞》中的“香綃羅幌堪魂斷”()。
生理或心理沖擊
形容情緒激動到難以承受,如《菩薩蠻》中“唯聞蟋蟀吟相伴”的孤寂場景()。
文學創作
常用于詩歌、小說中渲染悲劇氛圍,如電影《魂斷藍橋》的譯名()。
日常表達
多用于書面語,表達深切的哀傷或遺憾,例如“湖心亭閣樓台觀,鴛鴦戲水野鴨翔”後接“姑娘小夥對歌唱,潇灑帥氣望魂斷”()。
“魂斷”兼具情感沖擊與生死隱喻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魂斷》這個詞,是指靈魂的破碎、離散和失落。它暗示了一種極度的痛苦與絕望,通常在遭受巨大打擊或失去重要事物後出現。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是「鬼」部,意味着和靈魂、幽靈有關;二是「分」部,表示分離與割裂。在中文漢字中,「魂」六畫,「斷」七畫。
《魂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元代楊時所撰寫的《門第紀事》,描述了一個故事中婦人家境逆轉後,身心遭受沉重打擊,心靈徹底失望、破碎與離散的情景。從此以後,這個詞成為了表達痛苦與絕望的文學表達手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被廣泛傳承。
在繁體中文中,《魂斷》的字形為「魂斷」,隻是在書寫時多了一個橫鈎形狀的筆畫「斤」,帶有一些額外的藝術效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魂」的字形略有不同,它在上部多加了一個類似冠的裝飾。而「斷」的古字寫法中,在左邊部分還加上了一條線,整體更為複雜而有趣。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魂斷》的運用。例如:
「失去親人的瞬間,他的魂斷了,再也沒有了生活的意義。」
「她那無聲的歎息如同一刻魂斷的哀鳴,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與《魂斷》相關的詞語還有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常見的組詞有「魂魄」(指靈魂的精華)、「魂飛魄散」(形容非常驚恐)等。與之近義的詞語有「心碎」、「斷絕」等,而相對的反義詞則是「完整」、「凝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