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上甲冑,貫甲。《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書·建平王宏傳》:“至於邊城舉燧,羽驛交馳,而望其擐甲推鋒,立功閫外,譬緣木求魚,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詩:“連營鼓角夜星環,擐甲弓刀曉露閒。”
“擐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àn jiǎ,意為穿上铠甲、披挂甲胄,通常用于描述士兵或武将準備戰鬥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典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左傳》相關注釋。
擐甲(huàn jiǎ)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動詞的含義,意為穿着戰争或軍事行動需要的甲胄。甲胄是古代士兵在戰鬥中使用的裝備,通常由鐵、青銅或皮革制成,能夠保護身體免受敵方攻擊。
擐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由手字旁組成。它的總共有17個筆畫,也屬于較複雜的漢字。
擐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士兵為了保護自身免受傷害,穿戴甲胄,而後擐戴甲胄的動作逐漸演變為擐甲這個詞彙。在繁體字中,擐甲的寫法為「攢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擐甲的古代寫法為「攢甲」。字形更為複雜,選用的部首也不同。
1. 将士們迅速擐甲,準備投入戰鬥。
2. 昔日的勇士們擐甲執戈,奮勇殺敵,赢得了這片土地的和平。
擐甲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擐甲挑戰:意為穿着甲胄展開戰鬥或挑戰。
2. 擐甲作戰:指穿着甲胄進入戰鬥狀态。
擐甲的近義詞有:穿甲、披甲。
擐甲的反義詞為:脫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