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玻璃制作的油燈。多用于寺廟中。《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其時香客未到,燭架尚虛,廟祝放下琉璃燈來取火點燭。”《西湖佳話·靈隱詩迹》:“忽見殿上琉璃燈下,蒲6*團之上,有一個老僧在那裡打坐。” 魯迅 《三閑集·怎麼寫》:“一粒深黃色火,是 南普陀寺 的琉璃燈。”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琉璃燈漢語 快速查詢。
“琉璃燈”是漢族傳統燈具的一種,其含義和特點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與材質 琉璃燈指用玻璃或琉璃制作的透明燈具。早期多采用琉璃料器(一種低溫彩釉)結合木架結構,并裝飾寶石、紗等材料,形成可旋轉的大型燈體。
主要用途
曆史記載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南宋臨安城元宵節懸挂琉璃燈的盛況,說明其至少在南宋已流行。
文學意象 清代閻爾梅《題大上方》中“重疊璃燈蝠亂飛”等詩句,體現了琉璃燈在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象征意義。
注:該詞在《漢語辭海》等工具書中被收錄,核心釋義為“玻璃制油燈”,但結合曆史文獻可知其實際形态與用途更為豐富。需注意“琉璃”在古代常指彩色釉料,與現代玻璃材質存在差異。
《琉璃燈》一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突然間顯露出的光亮或眼前一亮,也能用來形容思路或靈感的突現。該成語由“琉璃”和“燈”兩個詞組成。
“琉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王”和“石”。它是指一種寶石,質地堅硬,具有獨特的光澤和色彩。而“燈”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它通常指能夠發出光亮的器具。
《琉璃燈》成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史記》中。在《史記·馬援列傳》一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攬琉璃燈聽機杼,欲逐風馳千裡走。”意思是馬援非常求知若渴,時常把琉璃燈拿來聽紡車的聲音,希望自己的知識能夠迅速增長。
當我們将《琉璃燈》寫成繁體字時,它的寫法是「瑠璃燈」。
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漢字“瑠”的古代寫法中,用了更多的筆畫,而現代寫法中則簡化了其中一些。同樣的道理適用于“璃”和“燈”這兩個字。
1. 他的思路突然一亮,就像點亮了一盞琉璃燈。
2. 在灰暗的環境中,一盞琉璃燈會讓一切變得明亮起來。
組詞:瑠璃珠(指一種美麗的寶石)
近義詞:燈籠(指用來照明的器具)
反義詞:黑暗(指缺乏光亮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