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莢錢的簡稱,又名五分錢。 漢 初一種輕而薄的錢币。錢重三铢,文為“漢興”二字。《漢書·食貨志下》:“ 漢 興,以為 秦 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如榆莢也。”參閱 宋 洪遵 《泉志·漢莢錢》。
“莢錢”是中國漢代初期流通的一種輕而薄的貨币,其名稱來源于形似榆樹果實(榆莢)。以下是詳細解釋:
莢錢是漢初鑄造的銅質貨币,正式名稱為“榆莢半兩”或“五分錢”。其特點是錢體輕薄、穿孔較大,錢文仍沿用秦代的“半兩”字樣,但實際重量遠低于秦半兩。
莢錢泛濫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史載“米每石高達萬錢,馬每匹至百金”。這一現象促使漢政府後續改革,如呂後時期改鑄八铢錢、文帝時期推行四铢錢并允許民間鑄币。
莢錢是中國古代貨币減重政策的典型産物,其名稱在後世常被用來代指劣質輕小的錢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食貨志》或貨币史相關研究。
莢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莢和錢。
莢:草的部首,由草字頭和益字旁組成,共9個筆畫。
錢:金字旁,由钅字部和針字旁組成,共9個筆畫。
莢錢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史·齊本紀》中,用于形容一種古代的貨币形态。簡體字“莢錢”在繁體中寫作“莢錢”。
古代漢字寫法中,莢錢的“莢”字寫作“莢”,而“錢”字則多種寫法,包括“錢”、“銭”等。
1. 他用一顆莢錢買了一碗面條。
2. 這個古代文物上刻有“莢錢”二字。
組詞:莢果、錢币、銀錢、金錢
近義詞:貨币、財富、款項
反義詞:無比、無物、無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