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辜的意思、不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辜的解釋

(1).無罪。《墨子·非攻上》:“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呂氏春秋·聽言》:“誅不辜之民以求利。”《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為奴虜。” 呂延濟 注:“言 巴蜀 父老無罪被殺,掠取孤幼,縛束以為奴僕。”

(2).指無罪之人。《書·大禹谟》:“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孔 傳:“辜,罪。” 唐 劉禹錫 《天論上》:“或賢而尊顯,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僇辱,時以不辜參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奄人暴橫,多潛殺不辜。”

(3).不必,不一定。《大戴禮記·夏小正》:“‘鴂則鳴’。鴂者,百鷯也;鳴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時也。” 俞樾 《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辜,讀作‘固’。 襄 二十七年《公羊傳》‘女能固納公乎’、《秦策》‘王固不能行也’, 何休 、 高誘 注并曰:‘固,必也。’古或以辜為之。故《漢書·律曆志》注引 孟康 曰:‘辜,必也。’不辜,猶言不必。《詩·七月》篇‘七月鳴鴂’。是鴂之鳴盛於七月。今方五月,鴂或鳴或不鳴。故曰:‘其不辜之時也’猶言其不可必之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辜

“不辜”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1. 釋義

    • 指無罪之人。《漢語大詞典》釋為“沒有罪過的人”,如《墨子·非攻》中“殺不辜者,謂之不義”即強調對無辜者的傷害違背道義。
    • 表示無辜的狀态,即未犯過錯或未受牽連。《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無辜,無罪”,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中“不辜被戮”描述無罪者被迫害的情景。
  2. 語源與演變

    “不”表否定,“辜”本義為罪,《說文解字》釋“辜”為“犯法也”。二者結合後,“不辜”在先秦文獻中已廣泛使用,後逐漸成為固定詞彙。

  3. 用法

    • 作名詞:指代無罪個體,如“誅殺不辜”。
    • 作形容詞:描述無過錯的狀态,如《韓非子·說疑》中“賞無功,罰不辜”批判賞罰不公。
  4.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無辜”“無罪”,反義詞為“有罪”“負咎”。

  5.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古代司法倫理觀念,常見于法律、哲學文本,體現對公正的追求,如《孟子》強調“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的仁政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不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無罪(形容詞)

指沒有罪過或過錯。
例:


2.指無罪之人(名詞)

表示無辜的個體或群體。
例:


3.不必,不一定(副詞)

表示推測或不确定性,此用法較為罕見。
例: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被節冰月碧罂撤走串習的耗點瑟東坑吠堯負讬怪道鼓吹樂含頳咶喇撿察奬崇矯妄家爺近月九品蓮台窭婦空玄蠟賓略傳奁箱離思镏金緑白滿園春色廟幄抹泥木竹難勝配嫁莩末平頭奴子貧勞祈禱起反齊眉舉案棋射仁決任憑入會入蟄繕覽盛景時貨視死如生實質上飾琢疏糲竦意宿惡粟飯太山北鬥謄抄同恤穨爾銜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