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龜茲的意思、龜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龜茲的解釋

[Qiuci state] 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詳細解釋

(1).古國名。 漢 西域 諸國之一。位于 天山 南麓。又作 鸠茲 、 屈茨 、 歸茲 、 屈支 、 丘茲 等。古 龜茲 國王治 延城 。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冶鑄、釀酒等也較發達。有文字,擅長音樂。《漢書·西域傳下·龜茲國》:“ 龜茲國 ,王治 延城 。”《隋書·音樂志下》:“《龜茲》者,起自 呂光 滅 龜茲 ,因得其聲。 呂氏 亡,其樂分散, 後魏 平中原,復獲之。其聲後多變易。至 隋 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 唐 元稹 《連昌宮詞》:“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録續。” 清 陳維崧 《贈歌者陳郎》詩:“天涯蹤跡半旗亭,譜遍《龜茲》不忍聽。”

(2).古樂曲名。原為 龜茲 一帶的地方樂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龜茲(qiū cí)釋義

一、基礎釋義

“龜茲”是古代西域城國名,位于今新疆庫車一帶。該詞在漢語詞典中屬專有名詞,特指漢唐時期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綠洲國家。《漢語大詞典》釋為:“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其名稱源于當地土著語言,漢文史籍中亦譯作“丘慈”“屈支”等。

二、曆史地理背景

龜茲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隸屬西域都護府。其疆域以庫車為中心,東抵輪台,西接巴楚,北倚天山,南臨塔克拉瑪幹沙漠,扼守絲綢之路中段樞紐。據《漢書·西域傳》載:“龜茲國,王治延城……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唐代設安西都護府于龜茲,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三、文化影響

龜茲以佛教文化、音樂藝術聞名:

  1. 佛教東傳中心:龜茲石窟(如克孜爾千佛洞)存有公元3-9世紀壁畫,融合印度、波斯及中原藝術風格,見證佛教沿絲路傳播的曆史 。
  2. 樂舞典範:龜茲樂系隋唐宮廷“十部樂”之一,《隋書·音樂志》載其樂器包括豎箜篌、琵琶、筚篥等,對中原音樂發展影響深遠 。

四、語源與讀音

“龜茲”為古音譯詞,中古漢語讀作“*kɨu d͡zɨ”(據鄭張尚芳拟音),現代标準漢語定音為“qiū cí”。“龜”在此不讀本音(guī),屬專名異讀現象,類似“月氏”(ròu zhī)等西域地名。

結語

龜茲作為絲路文明交彙點,其曆史地位由多部正史及考古成果佐證,今新疆庫車地區仍存其都城遺址及佛教藝術遺存,成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關鍵實證。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新疆通志·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
  4. 敦煌研究院:龜茲石窟藝術研究(學術報告)
  5.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注:為符合原則,來源優先選用權威工具書、正史及學術機構研究,确保信息可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龜茲”是古代西域的重要國家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來源

二、地理位置

位于今中國新疆庫車市及周邊地區,地處塔裡木盆地北緣,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

三、曆史地位

  1. 西域大國:漢代至唐代的獨立政權,唐代成為“安西四鎮”之一(另三鎮為于阗、疏勒、碎葉)。
  2. 多文明交彙: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印度、波斯、羅馬等文明頻繁貿易往來。

四、文化特征

五、現代關聯

新疆庫車市保留龜茲古城遺址及文化遺産,部分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注:需注意部分資料誤将龜茲與高昌(今吐魯番)混淆,兩者為不同古國。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如家變法差謬長江中上遊防護林攙和村老老粗袍粝食促趱奠邊府鬥腕頓地多體船發末反國髣像發人深思發咒蚨母隔路詭論禾黍故宮活兒火引狡幸佳倩頸領津途矜牙舞爪雞翹韭白匡山窺谏欄杆蘭掖六廐慢辭鬧天宮跷身請戰企向三分鐘熱度師古試試縮縮守卡受射樞曹書空匠酸凄素飯煻灰陶瓬填榜涕淫通覽脫換挖苦望海衛生畏脅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