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度的意思、恒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度的解釋

一定的法度。 南朝 宋 謝莊 《歌黃帝》:“分至乘結晷,啟閉集恆度。” 唐 任華 《懷素上人草書歌》:“或逢花箋與絹素,凝神執筆守恆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監·何文鼎》:“時 壽寧侯 張鶴齡 、 建昌侯 延齡 ,以椒房被恩,出入禁中無恆度, 文鼎 心惡之。”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先王之制禮也,人人納於軌範之中……緌纓紳佩有恆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恒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恒度”指一定的法度或準則,強調事物遵循的固定規則或标準。該詞由“恒”(持久、不變)和“度”(法度、标準)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對穩定規範的遵循。

二、出處與古籍例證

  1. 南朝宋·謝莊《歌黃帝》:“分至乘結晷,啟閉集恒度。”(描述節氣遵循自然規律)
  2. 唐代·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凝神執筆守恒度。”(指書法創作中堅守法度)
  3.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提到“出入禁中無恒度”,批評行為失範。

三、詞義解析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恒度”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用于描述傳統規範或穩定準則。例如:“文化傳承需守恒度,方能曆久彌新。”

五、相關擴展

該詞與“法度”“準則”近義,但更強調持久性,區别于臨時性規則。反義詞如“無常”“失範”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中标注的來源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恒度》的意思

《恒度》是一個有着深刻哲理的詞彙,它可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持久性和穩定性。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旨在表達恒定不變的狀态或持續的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恒度》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心(心思部首)和㦯(身旁部首)。心字表示詞彙與情感、内心相關,而㦯則表明詞彙與行動、狀态等有關。

根據Unicode編碼,恒字共有10個筆畫,度字有5個筆畫。

來源

《恒度》源自中華文化,是古代漢字的一部分。演變至今,它被廣泛用于表述穩定、持久、常态等意義。

繁體字

《恒度》的繁體字寫作「恆度」,保留了原有的意思與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漢字的演化過程中,古時候的「恒度」寫作「恆度」。古代的漢字結構更為繁複,采用了不同的形狀和筆畫。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結構和寫法逐漸簡化,使人們更容易書寫和識别。

例句

1. 他的友誼與我一直保持着恒度,從未改變。

2. 在人生的理想中,追求恒度而非驚豔瞬間。

3. 他的成功是由于他恒紀苦讀的恒度,而不是一時的天賦。

組詞

1. 恒久:持續不變的狀态或程度。

2. 恒心: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心思。

3. 恒量:始終保持不變的數值或度量。

近義詞

1. 持久:指事物或情感的持續時間較長。

2. 穩定:形容事物或情況沒有變動或震蕩。

反義詞

1. 變化:指事物或情感在時間中發生的轉變。

2. 不穩定:形容事物或情況發生頻繁的變動或震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