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人見到非常震驚。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修鱗》:“平地水深數丈,樹頭牽夫藻荇,舵尾壓於樓臺,駭目驚心,聲如萬馬。”《三俠五義》第三八回:“﹝ 包興 ﹞不覺駭目驚心,失聲道:‘哎喲……這是那裡來的刀。’”亦作“ 駭目振心 ”。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何景明》:“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餘暉映遠。”
“駭目驚心”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該成語讀作hài mù jīng xīn,意為所見景象令人極度震驚,強調視覺沖擊帶來的心理震撼。例如《三俠五義》中描述“駭目驚心,失聲道:‘哎喲……這是哪裡來的刀’”,生動體現此意。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平地水深數丈,樹頭牽夫藻荇,舵尾壓于樓台,駭目驚心,聲如萬馬。”。此句通過誇張的自然災害場景,強化了成語的震撼效果。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現代應用示例
可用于文學描寫或新聞标題,如:“地震後的廢墟景象駭目驚心,救援工作刻不容緩。”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夜譚隨錄》《三俠五義》等文獻來源。
《駭目驚心》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異常驚人或令人震驚的程度。
《駭目驚心》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
《駭目驚心》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詩《秋夕》中,原文為“共君今夜駭目炎天盡天涯。”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駭目驚心》的繁體字為「駭目驚心」。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其中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駭字在古代常寫作「駭」,眼目字在古代常寫作「睢」。
這個展覽的内容駭目驚心,讓人大開眼界。
駭人聽聞、目瞪口呆、驚心動魄
驚世駭俗、驚天動地、震撼人心
平淡無奇、尋常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