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意思、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詳細解釋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解釋
出征讨敵尚未報捷而身先死去。 唐 杜甫 《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宋史·宗澤傳》:“諸将出, 澤 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翌日,風雨晝晦。 澤 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 河 ’者三而薨。”紹劇《*********》第三場:“為丈夫不是貪生怕死輩,憂的是橫招不白受怨聲,怕隻怕出師未捷身先死,怎不教英雄氣短淚滿襟。”
詞語分解
- 出師的解釋 ∶完成從師學藝 ∶率兵征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詳細解釋.出兵。《左傳·文公十六年》:“夫 麇 與 百濮 ,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後漢書·吳漢傳》
- 先死的解釋 .早死。《尉缭子·制談》:“先死者,亦未嘗非多力國士也。”.謂死之前。《後漢書·張奮傳》:“臣犬馬齒盡,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 李賢 注:“先死謂未死之前也。”
網絡擴展解釋
“出師未捷身先死”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蜀相》,是表達壯志未酬的經典詩句。以下為詳細解釋:
1.出處與字面含義
詩句原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尚未取得勝利便病逝于五丈原的史實()。字面含義為“出征作戰尚未成功,便已犧牲生命”,強調行動未達目标而中途夭折的遺憾。
2.深層内涵
- 壯志難酬的悲壯:詩句不僅描述諸葛亮“六出祁山”未竟的遺憾,更寄托了詩人對理想破滅、英雄失路的感慨()。
- 曆史象征意義:後世常以此比喻“努力未果、事業未竟”的普遍人生困境,如宋代名将宗澤臨終前含恨高呼“過河”的典故()。
3.曆史背景與引用
- 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為複興漢室,多次北伐,最終病逝軍中,成為“忠貞不渝卻功敗垂成”的典型形象()。
- 文學影響:杜甫通過此詩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與惋惜,後句“長使英雄淚滿襟”進一步強化了悲情色彩,成為詠史名句()。
4.現代延伸
現常用于形容計劃周密卻因意外失敗的事業,或個體在奮鬥過程中遭遇不可抗力的挫折,帶有強烈的情感共鳴()。
此句通過曆史事件與個人命運的結合,深刻揭示了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永恒主題。若需進一步了解《蜀相》全詩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杜甫詩集或三國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在取得勝利前就已經失去了生命。這句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出師”、“未捷”和“身先死”。下面是關于這句成語的更多細節。
-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出:走出、現象,部首:凵,筆畫:5
- 師:導師、軍隊,部首:左,筆畫:10
- 未:未來、還沒有,部首:末,筆畫:5
- 捷:勝利、戰果,部首:手,筆畫:11
- 身:自己、個人,部首:身,筆畫:7
- 先:首先、事先,部首:兒,筆畫:6
- 死:失去生命、不活動,部首:歹,筆畫:4
- 來源:這句成語出自于中國古代戰争紀實作品《孫子兵法》。意味着戰士在戰争中獻身,但沒有見證勝利的來臨。
- 繁體字:「出師未捷身先死」
-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這句成語在古代用法和意義上無大差異。
- 例句:他雖然英勇戰鬥,但遺憾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無法親眼見證勝利的到來。
- 組詞:出師、未捷、身先死
- 近義詞:出生入死、赴湯蹈火
- 反義詞:取得勝利、成功而歸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