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的八個澤薮。《漢書·嚴助傳》:“九州為家,八藪為囿。” 顔師古 注:“八藪,謂 魯 有 大野 , 晉 有 大陸 , 秦 有 楊污 , 宋 有 孟諸 , 楚 有 雲夢 , 吳 越 之間有 具區 , 齊 有 海隅 , 鄭 有 圃田 。”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升水不能救八藪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騰。”因八薮分布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廣闊的疆域。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赉地圖啟》:“洞該八藪,混觀六合。”
八薮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八個著名的澤薮(大型湖泊沼澤區域)的總稱,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和文化意象。其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八薮”指上古時期華夏地域内八個規模宏大、具有标志性意義的大型湖泊沼澤地帶。“薮”本義指水草茂盛、禽獸聚集的湖澤,引申為物産豐饒之地或諸侯領地。八薮被視為重要的自然資源聚集區和地理分界标志。來源依據:《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墬形訓》等古籍均系統記載了八薮的名稱與方位。
具體所指
根據《呂氏春秋·有始覽》和《漢書·嚴助傳》顔師古注引臣瓒的說法,八薮通常包括:
來源依據:上述名稱及地理位置主要綜合《呂氏春秋》、《爾雅·釋地》(郭璞注)、《周禮·職方氏》(鄭玄注)、《漢書》注等權威典籍記載。
文化意義
八薮不僅是地理實體,在文化上也象征着疆域的遼闊、物産的豐饒以及王權的統轄範圍。它們常與“九州”、“四渎”(江河)等概念并列,共同構成古人對天下地理格局的認知框架,體現了早期中國的地理觀念和生态意識。來源依據:《周禮·職方氏》将“澤薮”與“山鎮”、“川浸”等并列為國家重要地理要素,負責其物産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
“八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古代地理概念 指中國曆史上的八個著名澤薮(大型湖澤),具體包括:魯國大野、晉國大陸、秦國楊污、宋國孟諸、楚國雲夢、吳越具區、齊國海隅、鄭國圃田。這些澤薮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作地理象征,如《漢書》記載“九州為家,八薮為囿”,以形容疆域廣闊。
2. 引申含義:比喻與象征
•代指八方疆域:因八薮分布各地,後引申為“廣闊的領土”或“八方”的抽象概念,如葛洪《抱樸子》用“八薮”比喻難以遏制的局勢。
•形容繁茂或複雜狀态:部分現代辭書提到其可比喻草木叢生、事物繁雜的景象,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後期衍生意。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罕用。例如描述古代地理時會引用具體澤薮名稱,而詩文可能用其象征意義表達疆域遼闊或局面複雜。
示例參考
《漢書·嚴助傳》:“九州為家,八薮為囿”
葛洪《抱樸子·廣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
暗香疏影百花潭班叙報囚谄妄塵習趩趩熾火愁緒如麻欑柱旦氣盜簒大盼盼答司馬谏議書得勝令鬥極房屋妃耦風馳烽火四起幹僵狗仔子管材回閃胡渰笳愁堅冰簡微借譽機器局即戎絶理廉潔奉公骊靬靈帳鹿淺目無下塵南圖磐桓培風貧酸前沖傾盆青照旗校器小易盈日津肉跳心驚石盆順境私煎忐忑不定挑撻武城雞五浄德五嶽遐窺校否小蓬萊瞎子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