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誣的意思、矯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誣的解釋

(1).謂假借名義以行誣罔;虛妄。《書·仲虺之诰》:“ 夏王 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 集傳:“矯,與矯制之矯同;誣,罔…… 桀 知民心不從,矯詐誣罔,託天以其衆。”《魏書·崔浩傳》:“﹝ 浩 ﹞性不好 老莊 之書……曰:‘此矯誣之説,不近人情。’”《資治通鑒·宋營陽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託聖賢以伸其説謂之矯;聖賢無是事,寓言而加詆謂之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魯陽 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清 唐甄 《潛書·非文》:“二十三代之編籍,閼塞其心;序論傳志之空言,矯誣其理。”

(2).假托君命,誣陷無辜。《國語·周語上》:“國之将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矯誣,百姓攜貳。” 韋昭 注:“以詐用法曰矯,加誅無罪曰誣。”《淮南子·氾論訓》:“篡弑矯誣,非人之性也。” 高誘 注:“矯,擅作君命;誣,以惡覆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誣”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矯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權威辭書及古代文獻中得到明确解釋,核心意義為假托名義進行誣罔欺騙。具體解析如下:

  1. 本義解析

    • 矯 (jiǎo):本義為使曲變直,引申為假托、詐稱、僞造。如《說文解字》:“矯,揉箭箝也。”段玉裁注:“引申之為凡矯枉之稱…又詐也。”
    • 誣 (wū):本義為虛構事實冤枉他人,引申為欺騙、虛妄不實。如《說文解字》:“誣,加也。”指強加不實之詞。
    • 合成義:“矯誣”即“假托(某種名義或權威)進行誣罔或欺騙”。指借某種看似正當的名義(如天命、神靈、聖賢之言)來行欺詐、誣陷之事,或指其行為本身是虛妄不實的。
  2.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對“矯誣”的釋義為“謂假借名義以行誣罔;虛妄”。該詞典引用了《尚書》及孔穎達疏作為書證,是當前最詳盡的漢語工具書之一。
    • 《辭源》(修訂本):解釋為“假托名義,進行誣陷欺騙”。同樣引用了《尚書》作為重要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為“假托名義進行誣陷欺騙;虛妄”。
  3. 經典文獻出處與例證

    “矯誣”一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尚書·周書·仲虺之诰》:

    “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

    此句記載商湯之臣仲虺(huǐ)陳述夏桀(夏王)的罪狀。

    • 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對此的解釋至關重要:“矯,詐也。誣,罔也。 言詐稱上天以誣罔下民。” 明确指出“矯誣”是“詐稱上天”來欺騙百姓。
    • 王引之《經義述聞》 進一步闡釋:“矯誣者,矯詐誣罔也。” 強調了其欺詐、虛妄的本質。

      這個典故奠定了“矯誣”的核心含義:統治者或當權者假借天命、神意等至高無上的權威來發布命令、統治人民,但其行為本身是欺詐和虛妄的。

  4. 引申義與用法

    由本義引申,“矯誣”也可泛指:

    • 虛妄不實:指言論或行為本身是捏造的、不符合事實的。
    • 假借名義行騙:不限于“上天”,可指假借任何權威、道義或正當理由進行欺騙或誣陷。
  5. 總結

    “矯誣”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假托某種崇高的名義(尤其是天命、神意)來實施欺騙或發布虛妄的指令。它深刻反映了古代對統治者濫用權威、欺罔百姓行為的批判。其語義重點在于“假托”與“虛妄/欺騙”的結合。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矯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1. 假借名義行誣罔之事
    指以虛假的名義或借口進行誣陷、欺騙,帶有虛妄不實之意。例如《尚書·仲虺之诰》中批評夏王“矯誣上天”,即假托天命欺瞞百姓。

  2. 假托君命誣陷無辜
    古代多用于描述濫用權力,僞造君主命令來陷害他人,如《國語·周語上》提到“其刑矯誣”,指以詐術治罪、加害無罪之人。


曆史與用法


相關詞彙


“矯誣”在古漢語中主要用于批判虛假、暴虐的政治行為,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用例,可參考《尚書》《國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爆片邊市茶博士柴冊禮察舉辰序單口相聲單行法疊嶂層巒頓法風塵表物風人鋼筋混凝土結構畫制隳殘回飄悔亡薦飨監燭徼捕剿絶矯情幹譽家天下解事驚覺金谷宴禁穴款附類分撩蜂撥刺淩空驢熊昧視木夫木匣排天迫劫剖視圖蒲鞭示辱寝庭企足鵲靈入山符三疊陽關山核桃樿杓生平深盟設刑失魂喪魄朔參官司令員台光套間笤箕體校捅咕烏光無息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