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慧的兒童。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 齊武成帝 子 琅邪王 ,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 金 元好問 《楊叔能<小亨集>引》:“無為黠卒醉橫,無為黠兒白撚。”
“黠兒”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á ér,其核心含義指聰慧的兒童,具體解釋如下:
“黠兒”由“黠”(聰明、機敏)和“兒”(兒童)組成,字面意為聰明的小孩。該詞最早見于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教子》,記載齊武成帝稱贊其子琅邪王為“黠兒”,意為聰慧且有潛力()。
褒義用法
多用于形容兒童或年輕人機智、聰穎,如:“此黠兒也,當有所成!”(《顔氏家訓》)。此時強調天賦與靈性,帶有贊賞意味()。
中性/貶義傾向
“黠”本身也有狡猾、機警的含義(如“狡黠”“黠棍”),因此“黠兒”在特定語境中可能隱含“機靈過頭”或“小聰明”的意味()。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黠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稚兒、頑童或調皮搗蛋的孩子。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黾”和“兒”兩個部分。
部首是指漢字字典中字的分類标志,其中“黾”字的部首是“黾”,而“兒”字的部首是“兒”。部首“黾”字由一橫一撇一點組成,共有3畫;部首“兒”字由兩個橫撇組成,共有2畫。
“黠兒”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漢字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代漢字書籍中,“黠”字是用另一個形狀稍有差異的字來代替的。然而,“兒”字的形狀基本上保持不變。
有些地區或文化使用繁體字,所以在繁體字中,“黠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詞義都是一樣的,都指代稚兒、頑童或調皮搗蛋的孩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黠兒”的例句:
1. 他是個黠兒,總是找各種調皮的事情做。
2. 這個黠兒整天鬧騰,讓我們無法安靜地工作。
3. 老師告誡那個黠兒要好好讀書,不要總是搗亂。
其他與“黠兒”相關的詞語包括:
1. 笑黠:形容一個人頑皮而懂得逗樂的樣子。
2. 調皮搗蛋:形容一個人愛鬧,喜歡搞惡作劇。
3. 頑童:指天真頑皮的小孩。
與“黠兒”相反的詞語是乖兒,乖兒表示一個孩子聽話守規矩,不調皮搗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