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魂喪魄的意思、失魂喪魄的詳細解釋
失魂喪魄的解釋
(1).形容極度驚恐不安。《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經過十幾分鐘猛烈無情的戰鬥,早已失魂喪魄的殘敵,丢槍棄刀,一個個跪倒在地,舉手投降。”
(2).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 元 劉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寝食俱廢,憂悽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二刻拍案驚奇》卷九:“那 素梅 也失魂喪魄的,掉那少年書生不下。”《紅樓夢》第九五回:“這是 寶玉 的命根子,因丢了,所以他這麼失魂喪魄的!”
詞語分解
- 失魂的解釋 形容極度驚慌。 漢 桓寬 《鹽鐵論·誅秦》:“北略至 龍城 ,大圍 匈奴 ,單于失魂,僅以身免。”
- 喪魄的解釋 猶言失魂落魄。《周書·靜帝紀》:“擒斬元惡,羣丑喪魄。”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賞厚可令廉士動心,罰重可令兇人喪魄。” 黃遠庸 《談屑》:“從此此工喪魄失志,悵惘不復平常。”
專業解析
“失魂喪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極度驚慌、恐懼或精神恍惚,以緻心神不甯、行為失常的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與核心含義
- 字面拆解: “失”指丢失,“魂”與“魄”在古代觀念中均指人的精神或意識(魂多指能遊離的精神,魄多指依附形體的精神),“喪”也指失去。組合起來意為“丢失了魂魄”。
- 核心釋義: 形容人因受到極度驚吓、打擊或處于極度焦慮、悲傷等狀态時,精神完全失控,心神極度不安,顯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的樣子。常指極度恐慌或精神恍惚的狀态。
二、用法與語境
- 強調程度深: 該成語強調精神狀态的失常程度非常嚴重,遠超一般的害怕或緊張。
- 常見情境: 多用于描述遭遇突發災難、巨大變故、嚴重威脅或強烈刺激後的反應。
- 同義/近義: 與“魂飛魄散”、“失魂落魄”、“魂不附體”、“六神無主”等意思相近,都形容極度驚恐或精神渙散。
- 反義: “泰然自若”、“鎮定自若”、“神色自若”、“安之若素”。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解釋為“形容心神不甯、精神恍惚或驚慌失措的樣子”。該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之一。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 收錄并解釋該詞條,釋義為“形容極度驚恐不安或心神不甯”。該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四、例句示例
- 聽到這個噩耗,他頓時~,癱倒在地。
- 敵人被我軍的炮火吓得~,狼狽逃竄。
- 她這幾天總是~的,好像有什麼心事。
“失魂喪魄”是一個生動描繪人因極度驚恐或精神打擊而完全喪失常态的成語,其核心在于強調精神狀态的極度失控和不安。
網絡擴展解釋
“失魂喪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有兩種主要含義:
- 形容極度驚恐不安:多用于描述人在受到巨大驚吓或威脅時失去常态的狀态。
- 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指因過度憂慮或情緒波動導緻心神不甯。
二、出處與例句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元代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描述主人公因母親患病而“衣不解帶,寝食俱發,猶如失魂喪魄”。
- 現代用例:如《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中,描述戰鬥後敵人“失魂喪魄,丢槍棄刀”的場景,體現驚恐狀态。
三、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喪魂失魄(側重驚慌失措)、魂不守舍(強調心神不定)。
- 反義詞:泰然自若、鎮定自若。
四、易混淆詞辨析
需注意與“喪魂失魄”的細微區别:兩者結構相近,但“喪魂失魄”更側重驚慌到失去行動能力(如、8中魯迅與歐陽予倩的用例),而“失魂喪魄”既可表驚恐,也可表精神萎靡。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分析或用法示例,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無成葆和被害人不多争稱責錯疊道祖燈台不照自締昵遞戰反間鵩吊附屬國共頭光年黑麻麻合矩噷喝隍阱環水兼疑醮器挾依警戒線阄題極走眷齒蠲欠巨賈橘樹老儒勒姐銮輿鸬鷀酒萌陽明線秘重模矱男孩兒黏結弄瓦弄麞滂被鞶裂瓢笠憑空岐周人保牣積三陔三讓石根手力天杭頭首隤祥僞服武備寫字間新定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