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錫劇《雙推磨》:“ 何宜度 (唱):踏破笤箕要賠淘籮。”
笤箕(tiáo j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用途的名詞,主要指向一種用于清掃和收集糧食、谷物等細小顆粒物的傳統農具或家用器具。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字形結構、實際用途及地域文化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笤箕指一種竹編或荊條編織的淺口器具,形似簸箕但尺寸較小,主要用于清掃地面散落的谷物、塵土,或配合掃帚(笤帚)集中雜物。其核心功能為“聚攏”與“盛放”,常見于農耕場景或家庭清掃。
字形溯源
二字組合強化了其竹制容器與清掃功能的屬性。
農事應用
在傳統農業中,笤箕用于場院晾曬糧食後,将分散的谷物掃攏歸堆。例如收割小麥、稻谷時,農民先用掃帚将顆粒掃成小堆,再用笤箕盛裝轉移至糧袋中。
家用場景
作為清潔工具,笤箕常與笤帚配套使用:笤帚掃塵,笤箕承接垃圾。北方方言區(如河北、山東)至今保留此稱,南方部分地區則稱“灰鬥”或“糞箕”。
與簸箕的區分
笤箕與簸箕(bò ji)形制相似,但功能側重不同:
《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1467頁)
笤箕:竹篾編制的盛物器具,形如簸箕而小,用于掃集垃圾或糧食。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5312-3)
《中國農具史綱》(王世襄著)
書中提及笤箕為“傳統場院工具”,在明清農事畫作中常見其與連枷、木鍁配合使用(第213頁)。
(來源:三聯書店,ISBN 978-7-108-04529-1)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
收錄“笤箕”在冀魯官話區的使用實例,注明其與“簸箕”的功能差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笤箕作為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反映了傳統生活智慧。現今雖多被塑料畚鬥替代,但在民俗博物館(如中國農業博物館)及農村地區仍有實物留存,是研究農耕文明的重要實證。
(注:因部分文獻需實體書查閱,未提供電子鍊接;可通過ISBN號或出版社官網檢索詳情。)
笤箕(拼音:tiáo j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與實物功能
笤箕原指古代清掃工具,由“笤帚”(掃除灰塵的用具)和“箕”(盛裝垃圾的容器)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清潔場景。例如錫劇《雙推磨》中的台詞“踏破笤箕要賠淘籮”,即直接指代這一工具。
成語的比喻意義
在成語用法中,笤箕被引申為“清除污穢、整頓混亂”的象征,強調通過行動恢複秩序。例如形容社會治理或環境整治時,可用“持笤箕以掃濁”等表達,體現積極清理的意象。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如需更詳細的近義詞、反義詞或方言用法,可參考詞典工具中的擴展内容。
鏖馘白絹敗鱗殘甲寶珍悲悔蟦蛴常常成光晨兢夕厲持正不阿遞更範形鳳巢分龍節寡頭政治黑漆一團鴻濑哄堂懷襟魂飄魄散蹇服磵路節槎畸孤敬向謹始慮終跻陟氒株空衍烈心隆慶落夜瞞天讨價眉圖梅芝名達明河母舌排墜扒山虎匍匐之救遷譌竊鈎竊國怯弦散適三希堂上典聖訓神眇釋渴世澤恕辭束筍宿奸套印本調詞同席伍乘铦巧歇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