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禮記·禮器》:“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孔穎達 疏:“樿杓者,樿,白理木也;貴素,故用白理木為杓。”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序》:“此猶中衢之罇,後人但持瓦甌樿杓,隨意取之,無有不滿腹者矣。”
“樿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禮記》原文或權威古籍注釋。
《樿杓》是一個漢字詞,意為橫杆和豎杆的組合。它用來形容物體中橫向和豎向相交的部分,類似于十字架形狀。
《樿杓》由“木”和“手”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筆畫:共有13個筆畫。前五個筆畫構成“木”的結構,最後八個筆畫構成“手”的結構。
《樿杓》是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為「槿樁」。
這個字在繁體中的“槿”是指某一種開花植物,而“樁”是指木頭或竹子等直立的東西。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書寫時代,樿杓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字的上部類似于一根橫幹,下面是一根細長的垂直線條。
1. 這幅畫中的樹枝形成了一個樿杓的形狀。
2. 房子的門上用鐵條做了一個樿杓圖案。
樿杓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樿杓的近義詞包括:十字形、十字架
樿杓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