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樿杓的意思、樿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樿杓的解釋

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禮記·禮器》:“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孔穎達 疏:“樿杓者,樿,白理木也;貴素,故用白理木為杓。”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序》:“此猶中衢之罇,後人但持瓦甌樿杓,隨意取之,無有不滿腹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樿杓"(讀音:shàn sháo)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樿"和"杓"兩個單字組成,指代一種用特定木材制作的勺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途。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樿 (shàn)

    指柘木(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一種桑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木材質地堅硬緻密,耐腐蝕,古代常用于制作禮器、器具或弓材。《說文解字》釋為:“樿,木也。可為杓。”

    文獻依據:

    《禮記·禮器》:“犧尊疏布鼏,椫杓。” 鄭玄注:“椫,白理木也。” (“椫”通“樿”)

  2. 杓 (sháo)

    即勺子,古代舀取液體或顆粒物的器具,後引申為計量單位(如《孫子算經》:“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


二、詞義與用途

"樿杓"特指用柘木制成的勺子,常見于先秦禮制語境中:

  1. 禮器屬性:

    作為祭祀、宴飨中的禮儀用具,象征莊重與潔淨。因其木質色白且紋理細密,符合古人對禮器材質“質樸而貴”的審美要求。

    典籍例證:

    《史記·禮書》:“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體也。而祭者用樿杓、陶匏,貴質素也。”

  2. 實用功能:

    柘木耐水性佳,不易變形開裂,適合長期接觸酒水等液體。古代亦用于日常舀酒、取水。


三、文化象征

  1. “尚質”思想的體現:

    儒家推崇“大禮必簡”,反對奢靡。以天然柘木為杓,摒棄雕飾,體現“返璞歸真”的禮制精神。《淮南子·齊俗訓》稱:“樸至大者無形狀。”

  2. 與陶器并稱的“素器”代表:

    常與“陶匏”(陶制酒器)并提,構成古代祭祀中“器用陶匏,席用藁稭”的樸素傳統,彰顯敬天法祖的虔誠。


四、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該詞屬古語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阮元校刻.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
  3. 司馬遷. 《史記》(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4. 劉安. 《淮南子》(諸子集成本)

(注:因古籍原始電子資源鍊接穩定性不足,此處标注文獻版本信息以符合權威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樿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2.文獻出處

3.現代使用

4.注意區分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禮記》原文或權威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保歸備述綳瓷步天車衡吃家飯撤野矢出屜達鑒等到地幔砥直東溜西逛扼吭奪食風毛敢作敢為葛布鈎頭鬼雀鬼魋孤寺皓夜護路珈瑪劍華繭絲牛毛腳镯齎擎機事酒民酒容計惜巨擘闌班勒脖子鬣毛林蒸立效樓雉鸾鳳紙醁醽沒咒念面交面熱彌孫密栉孅犁欠爽傷毀上樓去梯商嵌上陽人生态環境時嘤説唱桃實王永民喔咿儒睨蕭耗曉信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