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书·仲虺之诰》:“ 夏王 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 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魏书·崔浩传》:“﹝ 浩 ﹞性不好 老庄 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清 唐甄 《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
(2).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韦昭 注:“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淮南子·氾论训》:“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 高诱 注:“矫,擅作君命;诬,以恶覆人也。”
“矫诬”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据
“矫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权威辞书及古代文献中得到明确解释,核心意义为假托名义进行诬罔欺骗。具体解析如下:
本义解析
权威辞书释义
经典文献出处与例证
“矫诬”一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尚书·周书·仲虺之诰》:
“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此句记载商汤之臣仲虺(huǐ)陈述夏桀(夏王)的罪状。
- 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对此的解释至关重要:“矫,诈也。诬,罔也。 言诈称上天以诬罔下民。” 明确指出“矫诬”是“诈称上天”来欺骗百姓。
- 王引之《经义述闻》 进一步阐释:“矫诬者,矫诈诬罔也。” 强调了其欺诈、虚妄的本质。
这个典故奠定了“矫诬”的核心含义:统治者或当权者假借天命、神意等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发布命令、统治人民,但其行为本身是欺诈和虚妄的。
引申义与用法
由本义引申,“矫诬”也可泛指:
总结
“矫诬”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假托某种崇高的名义(尤其是天命、神意)来实施欺骗或发布虚妄的指令。它深刻反映了古代对统治者滥用权威、欺罔百姓行为的批判。其语义重点在于“假托”与“虚妄/欺骗”的结合。
主要参考来源:
“矫诬”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假借名义行诬罔之事
指以虚假的名义或借口进行诬陷、欺骗,带有虚妄不实之意。例如《尚书·仲虺之诰》中批评夏王“矫诬上天”,即假托天命欺瞒百姓。
假托君命诬陷无辜
古代多用于描述滥用权力,伪造君主命令来陷害他人,如《国语·周语上》提到“其刑矫诬”,指以诈术治罪、加害无罪之人。
古典文献中的用例
在《尚书》《国语》等典籍中,“矫诬”多用于批判统治者或权贵的虚伪暴行。例如:“矫诬上天”形容夏桀假借天命压榨百姓;“百姓携贰”则因君主滥用“矫诬”之刑导致民心背离。
现代语境中的引申
部分词典(如)提到“纠正错误诬陷”的释义,但此用法较为罕见,可能源于对“矫”(矫正)与“诬”(诬陷)的拆分解读。需注意,传统解释仍以“假托诬陷”为主流。
“矫诬”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于批判虚假、暴虐的政治行为,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用例,可参考《尚书》《国语》等文献。
班兰暴示扁蒲秧不可言宣操翰称传窗子淳精等守風鳥感制鼾鼾寒泉黑晶晶华伪汇齐假寐椒桂骄马金尽裘弊祲厉科道两衙门口角春风硫酸镁露钞雪纂没溺弥封墓场逆道乱常奴隶贸易排掉皤腹千载恨前喆弃背天下倾宫情敬輮曲若淑三顾草庐省吃细用侍役衰絶水数制树欲静而风不宁酸儒素疹踏镫题记同器通章通尊图理瓦影之鱼问斩兀剌赤闲吟客贤赘下平邪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