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澆淳散樸 ”。
“澆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澆散”是“澆淳散樸”的簡寫形式,指使原本淳樸的社會風氣逐漸變得浮薄、不純。該詞通過“澆”(本義為沖淡)和“散”(分散)的意象,比喻社會道德或風俗由質樸向淺薄轉變的過程。
古代文獻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文子·上禮》:“施及周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僞,險德以為行”,描述周朝時期社會風氣的變化。
《漢書·循吏傳·黃霸》中也有“澆淳散樸,并行僞貌”的記載,顔師古注:“不雜為淳,以水澆之,則味漓薄”。
近現代用法
清代戴名世在《〈種杉說〉序》中延續此意,用“澆淳散樸”批評世風日下的現象。
部分現代解釋(如)誤将“澆散”解釋為“因疏忽導緻失敗”,但根據權威典籍和語言學考據,其核心含義仍圍繞社會風氣的浮薄化展開。建議在正式語境中沿用傳統釋義。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每個漢字都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意義。其中,《澆散》作為一個常用詞彙,展示了漢字的魅力,下面将從不同方面來介紹它。
《澆散》是一個動詞,意指将液體等有形的東西灑向衆多地方,使其不集中或不整齊。它既可以用來描述液體的狀态,也可以比喻事物被分散或分攤。
《澆散》這個詞的部首是“水”和“散”,其中“水”是主要部首,用來指示與水有關的事物,而“散”則指示與分散、解散等相關的含義。它總共有10個筆畫,較多的筆畫使得它的書寫稍微複雜一些。
《澆散》是傳統的繁體漢字,其簡化字是“澆散”,在簡化字中,“水”部分被簡化為了“氵”,使得書寫起來更加簡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澆散》的寫法稍有不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直立的,上方是“氵”,下方是“散”;而在簡化字中,“氵”位于左邊,然後是“散”。
1. 夏天的雨水灑落在地面上,頓時将整個城市澆散成一片濕潤。
2. 他一氣之下把裝滿了飲料的桶灑向地面,将飲料澆散在離他遠近的每個人身上。
組詞:澆花、澆灌、澆水、滿堂散、東散西徙
近義詞:撒播、分散、散布
反義詞:集中、聚攏、集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