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尾部狹窄處。《新唐書·吐蕃傳下》:“ 河 源東北直 莫賀 延磧尾 殆五百裡,磧廣五十裡,北自 沙州 ,西南入 吐谷渾 寖狹,故號磧尾。”
“碛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ì wěi,具體含義如下:
“碛尾”指沙漠尾部狹窄處,常用于描述沙漠與綠洲或其他地貌過渡區域的特殊地形。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新唐書·吐蕃傳下》的記載,其中提到河西走廊一帶的地理特征()。
《新唐書·吐蕃傳下》中記載:“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殆五百裡,磧廣五十裡,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寖狹,故號磧尾。” 此處描述的是唐代河西走廊至青海一帶的沙漠地貌()。
定義綜合參考《漢典》《新唐書》等權威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地理研究資料。
碛尾(qí wěi)是一個中國漢字,其拆分的部首為石(dàn)和尾(wěi),總共有13個筆畫組成。碛尾在繁體中以「磧尾」的形式存在。
這個詞來源于《紅樓夢》一書中的句子:“自有餘德,不入斯賊索後土者,乃是庸寇碛尾。”碛尾在這裡指的是泥沙、石塊等在沙漠中堆積成的一丘丘颠簸不平的地形。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碛尾的字形略有不同。早期寫法中,碛尾由石和尾兩個部首構成,尾部下放尾字,兩字合為一體,形狀更加緊湊。
此外,碛尾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碛尾大漠(指遼闊的沙漠)、碛尾山丘(指沙漠中的丘陵地形)等。
碛尾的近義詞是礫石,它們都指由石塊、沙土等堆積而成的地形。
碛尾的反義詞是平坦,指地勢平緩,沒有颠簸不平的地形。
以下為一些例句:
1. 沙漠中的碛尾地形給我們的車輛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 碛尾山丘的景色壯觀,但行走起來非常辛苦。
3. 我們沿着碛尾大漠前進,很快就會穿越沙漠來到目的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