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雷峰夕照的意思、雷峰夕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雷峰夕照的解釋

亦作“ 雷峯夕照 ”。 西湖 十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時,峰影波光,互相輝映。舊時複有 雷峰塔 點綴其中,景色至為美勝。《白雪遺音·南詞·西湖十景四》:“ 雷峯 夕照照 蓬萊 ,百草青青點翠苔。” 魯迅 《墳·論雷峰塔的倒掉》:“但我卻見過未倒的 雷峰塔 ,破破爛爛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間,落山的太陽照着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 西湖 十景之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雷峰夕照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十景之一,特指南屏山雷峰塔在夕陽映照下形成的獨特景觀。該名稱由南宋畫院畫家陳清波所題,後成為西湖景觀的經典意象。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一、地理建築指涉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為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塔身原為八面七層樓閣式磚塔,因地處夕照山(古稱雷峰),故得名雷峰塔。明代張岱《西湖夢尋》載:"雷峰者,南屏山之支脈也。每當夕照西沉,塔影橫空,此景最勝",印證了其地理特征與觀景時序。

二、美學意境構成 該景觀以"塔影、斜陽、湖光"三元素構成視覺範式。清代《西湖志》描述:"塔影初收日色斜,隔城明滅見朱霞",展現出塔身殘影與落日餘晖在湖面形成的冷暖色調交融。這種光影效果在20世紀初因塔體坍塌(1924年)産生殘缺美學的特殊形态,激發文人墨客創作靈感。

三、文化符號演變 雷峰塔因《白蛇傳》傳說形成獨特的文化記憶場域。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首次将白娘子傳說與雷峰塔關聯,使"寶塔鎮妖"的民間叙事融入景觀意象。2002年重建工程嚴格遵循宋代營造法式,新塔五層八面,通高71.9米,底層保留古塔遺址,實現曆史層積的實體化呈現。

網絡擴展解釋

“雷峰夕照”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指夕陽西下時,雷峰塔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景觀特色
    該詞原寫作“雷峯夕照”,指西湖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在黃昏時分被落日餘晖籠罩的景象。夕陽将塔影投射于湖面,與波光、山色形成“峰影鍍金、塔映湖光”的絕美畫面。魯迅曾描述未倒塌前的雷峰塔“破破爛爛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間”,正是這一景緻的真實寫照。

  2. 曆史背景
    雷峰塔始建于五代吳越國時期(975年),初名“黃妃塔”,是吳越王錢弘俶為慶賀妃子黃氏得子而建。塔身曾因明代倭寇縱火僅存磚砌塔芯,後于1924年倒塌,2002年重建後塔高71.679米,新增夕照亭、妙音台等景觀。

  3. 文化意義
    此景因民間傳說《白蛇傳》廣為人知——法海将白娘子鎮壓于塔下,并留下“雷峰塔倒,西湖水幹”的谶語。2001年雷峰塔地宮開啟時出土的“佛螺髻發”舍利,更增添了其神秘色彩。

  4. 現狀與觀賞
    如今重建的雷峰塔成為西湖标志性景點,黃昏時分登塔可俯瞰“一湖映雙塔(雷峰塔與保俶塔)”的經典畫面,最佳觀賞點為長橋公園。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剛背簍繃緊不移晷采缋禅意陳編誠恐成效卓著趁勢落篷畜怨打廣等離子态低壓樊遲稼粉鼻兒風衢豐席風姨負金俯仰隨人構連詭雜毂陽核剖假節槳葉背祭奠京苑镌價罥結可異狂稺苦語覽取棱鳀六輪子裡享毛頭猛毅龐亂陪輿绮寮青瓷全日制三千水沙糖盛力沈靖竦肩談娘挑綴鐵不得廷授文昭武穆祥祭先縠篠簵之箭肖貌蟹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