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流杯 ”。
亦作“ 流盃 ”。猶流觞。 北周 庾信 《春賦》:“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 唐 杜牧 《和嚴恽秀才落花》:“共惜流年流不得,且環流水醉流杯。”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呂文穆園》:“流盃,水雖急,不旁觸為異。”
“流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ú bēi,其核心含義與“流觞”相關,主要涉及古代文人雅士的飲酒習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同“流觞”
指古代的一種飲酒活動,多見于文人聚會。參與者沿彎曲的水渠(如“曲水”)而坐,将酒杯置于水上漂流,停在誰面前,誰便飲酒賦詩。例如:
曆史背景
該習俗起源于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通過“曲水流觞”祈福消災,後演變為風雅的文化活動,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記載的“修禊事”即為此類。
“流杯”本義為古代飲酒習俗“流觞”,後也用于指代相關文化活動或遺迹。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流杯(liú bēi)是指飲酒的動作,也可指酒杯中的酒液流動。在文學作品中,流杯常常用來表示歡聚、暢飲的場景。
流杯的部首是氵(水部),流的拆分部首是氵,杯的拆分部首是木。流的筆畫數為十,杯的筆畫數為九。
流杯的原形為流盃,是古代漢語的寫法。隨着時代的演變,流杯逐漸發展成現代漢語中的寫法,不再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流杯的寫法為「流盃」。古代的漢字字形較為複雜,字符之間的連筆較多。
1. 今日我們齊聚一堂,暢飲流杯,共慶佳節。
2. 醉卧美人膝,流杯共語時。
流暢、流動、杯盞、飲杯、流轉
舉杯、飲盅、酒杯、痛飲
敬酒不暖、斷杯、倒酒、碎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