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席地而坐。《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羣小來弔,盤旋地坐。” 宋 梅堯臣 《依韻奉和永叔社日》:“豶豕新烹白醪熟,奮衣地坐無拘束。”
“地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席地而坐,指直接坐在地上或鋪于地面的席子等物品上,屬于一種較為隨意的坐姿。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地坐”由“地”(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場所)和“坐”(動詞)組成,字面意為“在地上坐”,即不借助椅凳等家具,直接以地面為支撐物的坐姿。
引申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地坐”常與“盤旋”“無拘束”等詞連用,強調動作的隨意性和自然狀态,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奮衣地坐無拘束”便體現了這一意境。
《南史》記載
《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中提到“羣小來弔,盤旋地坐”,描述衆人不拘禮節、直接坐地聚集的場景。
宋代詩詞
梅堯臣在《依韻奉和永叔社日》中寫道:“豶豕新烹白醪熟,奮衣地坐無拘束”,通過“地坐”展現宴飲時的自在氛圍。
現代漢語中,“地坐”多用于文學或口語表達,強調席地而坐的隨意性,例如:“春遊時,我們常地坐在草地上野餐。”其近義詞為“席地而坐”,反義詞可理解為“端坐”“正坐”。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古籍出處或詩詞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南史》相關注釋。
地坐(dì zuò)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地和坐。
地的部首是土,坐的部首是土,它們都屬于漢字的基本部首。
地的筆畫數為6,坐的筆畫數為7。
地坐的意思是指地面上的位置,坐在這個地方。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直接,地表示地面,坐表示坐在上面。
地坐的繁體字是地坐。
在古代漢字中,地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面的一橫代表地面,下面的三點代表土壤。
坐的古代寫法相對較為簡單,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一橫代表坐下來的人,下面的一點代表地面。
1. 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地坐了一會兒。
2. 她習慣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地坐。
地上、地面、地方、坐下、坐席、坐标
坐落、就座、安坐
離開、站立、起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