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力、效勞之謙詞。《封神演義》第三回:“末将願效駑駘,以盡犬馬。”
“效驽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iào nú tái,主要用于表達效力或效勞時的謙遜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效驽骀”通過自貶才能的方式,強調忠誠與奉獻的意願,是漢語中體現謙遜文化的典型詞彙。如需查看更多例證,可參考《封神演義》原文或成語詞典。
《效驽骀》是一個成語,意為效法古代名馬驽和骀的優秀品質和特點。表示褒獎、稱贊人們能夠學習優秀榜樣,追求卓越的品質和能力。
《效驽骀》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效驽骀》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離婁上》:“子夏至于齊,見門人之資于聖人者,面有所公載,足多步行,色不反白者,子路立而說之,已而問于孟子。子路曰:飲食男女,萬歲不厭義,則君子效驽骀,人後效之,何敢不多由餘哉?”意為孟子的門徒子夏在齊國看到了那些追隨聖人的學生,他們容貌端正,行走堅定,沒有一點反對聖人的迹象,子路看到後,立即向孟子表達欣慰之情,并問道:“以君子多次不厭倦的忠誠來看,難道其他人不應該效法他們嗎?”
《效驽骀》的繁體寫法為「效駑騊」。
古時候的《效驽骀》寫法如下:
效:效字的古代寫法是「效」,指教導、勸課。
驽:驽字的古代寫法是「駑」,指卑微、相對于良馬而言。
骀:骀字的古代寫法是「駘」,指馬跑得慢而不大行,也比較卑微。
他一直以來都效驽骀,對待工作非常認真。
效法、效力、驽馬、驽鈍、骀蕩、骀背
學習楷模、追隨先輩、模仿别人
違背楷模、不學好、違反榜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