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達恉 ”。1.傳達旨意。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大夫 曳庸 曰:‘奉令受使,結和諸侯,通命達旨,賂往遺來,解憂釋患,使無所疑,出不忘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
(2).表達主旨。《晉書·裴頠傳》:“君子宅情,無求於顯,及其立言,在乎達旨而已。” 章炳麟 《文學說例》:“昔之單純者,語不完具,無傷於達恉。”
“達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傳達旨意
指傳遞上級或尊長的命令、指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吳越春秋》中“通命達旨”即強調使命的傳達。該用法與“旨”字本義相關(“旨”在甲骨文中指“美味”,後引申為“意圖、命令”)。
表達主旨
指在文章或言論中清晰闡明核心思想。如《晉書》提到“立言在乎達旨”,強調語言需準确傳遞核心觀點。
詞源構成
“達”意為傳達、表達,“旨”本指美味(如提及“旨,美也”),後引申為意圖、宗旨()。二者結合後,詞義從具體味覺轉向抽象的思想傳遞。
異體與關聯詞
該詞亦作“達恉”(“恉”通“旨”),常見于古籍注釋。
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語境,如分析文章時評價“文辭達旨”,或曆史記載中描述使臣“達旨諸侯”。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作為書面語保留。
《達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明确達到旨意或目标。
它的部首是“H”(合),“1”(一)(天幹)和“4”(冬季)(地支),共計3個部首。
它的筆畫數是18畫。
《達旨》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但據考證,它是在明朝時期所創造的詞語。在繁體字中寫作「達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達旨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
上部分是“圭”(guī),代表秦代的官員的飾物,也表示重要的目标或主張。
下部分則是“乍”(zhà),意為顯露或暴露,表示明确或清楚。
以下是一些關于《達旨》的例句:
1. 他以清晰的語言達旨,使得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2. 這篇演講真正達到了達旨,讓聽衆感受到了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由《達旨》組成的詞語:
1. 達成:達到目标或達到共識。
2. 目旨:目标和意義。
3. 旨趣:主旨和樂趣。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明确、确切、明白。
反義詞:含糊、模糊、不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