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一種民間的說唱文學。演唱者多盲人,故稱。 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三出:“我近日愛聽盲詞,把 俞二娘 這件事譜在琵琶婦口中,到也新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盲詞入詩》:“盲詞入詩,騷壇削色。近日詩翁,大半奉盲詞為鼻祖。”《新世界小說社報》發刊辭:“觀於師箴矇誦,為後世盲詞之濫觴,其實古之經筵,即今之盲詞也。”
“盲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盲詞”
基本釋義
指對事物缺乏了解或不明真相的人,常用于形容因信息缺失導緻認知偏差的狀态。如“他對這個領域完全是盲詞”。
結構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缺乏專業認知卻妄加評論的行為,例如:“讨論量子物理時,他的發言暴露了盲詞本質。”
二、作為傳統曲藝的“盲詞”
曆史背景
起源于明清時期,是盲人謀生的一種說唱形式,内容多為曆史故事或民間傳說,表演時配以琵琶等樂器。
文學價值
清代學者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提及“盲詞入詩”,說明其文學影響力。例如《春波影》中曾将俞二娘的故事改編為盲詞表演。
提示:兩種含義易混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指“缺乏認知”建議用“盲人摸象”等更常見成語;若指曲藝形式,現代更常用“盲人彈唱”等表述。
“盲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或者某種事物缺乏知識或者能力的狀态。通常用來表示某個人對某種領域的無知或失誤。
“盲詞”由“⺟”(月字旁)和“言”(言字旁)兩個部首組成,具體的字形結構為:“視”(左)+ “言”(右)。
根據字的結構,可以将“盲詞”的總筆畫數計算為8畫。
“盲詞”在現代漢字中的使用并不常見,可能是一種俚語或者口頭用法。它可能源于對盲人的比喻,盲人無法看到事物,因此可以被認為是缺乏知識或能力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盲詞”通常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盲詞”寫作“眚詞”的形式。其中,“眚”意為“目眩”,帶有“看不清”或“視力模糊”的含義,“詞”則表示“詞語”。這個寫法也傳達了類似的含義,表示對詞語或者事物的模糊認識。
1. 他對于這個行業的了解太少了,完全是個盲詞。
2. 在這個技術領域他就是個盲詞,連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懂。
組詞:視盲、問盲、道盲
近義詞:無知、愚昧、無識
反義詞:博學、明智、聰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