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尋。 唐 杜牧 《黃州準赦祭百神文》:“紹功嗣德,搜剔幽昧。” 宋 韓維 《同曼叔遊高陽山》詩:“喜我蕭散人,幽奇共搜剔。” 清 戴名世 《龍鼻泉記》:“餘好山水,多搜剔奇異。”
(2).挑剔;檢查。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廟遊衣冠》:“ 陸機 作文以譏切之,但知搜剔其過,不復審諦其自也。”《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又因司官 王惠 出去做官,降了 寧王 ,後來朝裡又挐問了 劉太監 ,常到部裡搜剔案卷。”
(3).搜刮掠奪。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直教你無計能逃,有路難超,搜剔盡皮格也那翎毛。” 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之五:“彼哉饕餮子,搜剔窮錙銖。”
“搜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并結合古籍用例說明:
1. 搜尋、探索
指仔細尋找隱藏或不易發現的事物。例如唐代杜牧在《黃州準赦祭百神文》中提及“搜剔幽昧”,宋代韓維的詩句“幽奇共搜剔”也體現了這一含義,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隱秘事物的探求。
2. 挑剔、檢查
含細緻審查或挑出問題的意味。如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提到“搜剔其過”,《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描述官員“搜剔案卷”,均指嚴格查驗的行為。
3. 搜刮掠奪
帶有負面色彩,指以強制手段奪取財物。元代秦簡夫在《東堂老》中用“搜剔盡皮格”形容剝削,清代唐孫華詩句“搜剔窮锱铢”也暗含對貪婪行為的批判。
詞義演變特點
該詞本義偏向物理層面的“搜尋”(如分解骨肉的“剔”),後逐漸衍生出抽象含義,既可表達中性行為(檢查、探索),也可指向負面行為(剝削、挑剔)。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搜剔》(sōu t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搜”和“剔”兩個字組成。
“搜”字的部首是“手”(扌),總筆畫數為10劃。它的意思是用手搜索,也指找尋、查找。
“剔”字的部首是“刀”(刂),總筆畫數也為10劃。它的意思是用刀将雜物排除、清除。
《搜剔》這個詞的來源并未有确切的文獻記載,但可以推測其起源于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使用手和刀作為重要工具進行搜索和清理,因此将“搜”和“剔”這兩個字組合起來,形成了表示搜查和清除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搜剔”的寫法為“搜剔”。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以《搜剔》為例:
“搜”字古時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在結構上稍有差異。它通過增加一橫線在上方的位置,形成了古代寫法。
“剔”字古時的寫法也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在字的頂部加上了一個點,這個點有時候也被解釋為刀的形狀。這種寫法反映了古代刀具的形态。
例句:
警方正在進行搜剔,以尋找可能的證據。
組詞:
搜查、搜尋、搜察、剔除、剔淨、剔除等。
近義詞:搜查、搜尋、搜察。
反義詞:放任、忽視、放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