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用的器械。《後漢書·來歙傳》:“ 歙 乃大修攻具。”《北史·僭僞附庸傳·屈昌》:“今輕軍讨之,進不可剋,退無所資。不若步軍攻具,一時俱往。” 清 趙翼 《龍尾關》詩:“叩關造攻具,殺氣振煙靄。”
“攻具”是古代軍事術語,指攻城時使用的器械或工具。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攻城用的器械,常見于古代戰争場景。這些工具用于突破城牆、城門等防禦工事。
古代攻具可能包括:耒耜(類似弓弩)、杷(類似矛戟)、簦笠(類似頭盔)、斧等改裝農具或專用武器,但具體形制因朝代和戰術需求有所差異。
攻具的發展與古代軍事技術進步密切相關,如雲梯、沖車、投石機等均屬攻具範疇。其使用往往需要配合步兵、工程兵協同作戰。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器械形制,可參考《武經總要》等古代兵書。
攻具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為用于攻擊、進攻的器具和工具。
攻具的拆分部首為攵(攴),拆分筆畫為5畫。
攻具一詞的來源較為直接和簡單,即攻和具分别有攻擊、進攻和工具、器具的意思,合在一起即形成攻具。在繁體字中,攻具的寫法仍然保持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攻具的寫法依然是攻具,沒有顯著變化。
1. 軍隊士兵備齊了各種攻具,準備向敵方陣地發起進攻。
2. 他在制作攻具時,注重每個細節的精确和實用性。
攻具并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場景進行變化和衍生。例如:攻城具、攻擊工具等。
進攻武器、攻擊工具、步兵器械
防具、守具、防禦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