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問。《新唐書·劉晏傳》:“ 大曆 時政因循,軍國皆仰 晏 ,未嘗檢質。”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解釋,“檢質”一詞存在兩種主要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
基本解釋
發音為jiǎn zhì,意為“檢驗質量,評判好壞”,常用于描述對産品、工作或服務進行嚴格檢查評估的過程。
使用場景與起源
基本解釋
發音同為jiǎn zhì,但此處意為“查問”,指通過詢問或調查以核實信息。
使用區别
需注意與“質檢”(zhì jiǎn)區分,後者是“質量檢驗”的縮寫,與“檢質”詞序不同且無“查問”含義。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詞義,若涉及古籍或方言,優先參考“查問”釋義。
《檢質》是一個漢語詞彙,代表着檢查和判定事物的質量。這個詞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事物質量的關注和追求。
《檢質》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首和言部首。手部首表示該詞與人們的動作、行為相關,言部首表示該詞與言語、語言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手部首的筆畫數是4,言部首的筆畫數是7。
《檢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空》篇中,用于描述官員檢驗土地質量的工作。
《檢質》的繁體形式是「檢質」。
在古代漢字中,「檢質」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檢」的寫法可能是由手部首和枕部組合而成。而「質」的寫法可能是由言部首、貝部和貝部組合而成。
1. 為了确保産品質量,我們需要經常進行檢質工作。
2. 這個實驗室負責檢測和評估産品的檢質工作。
1. 檢驗:用于描述對事物進行檢查和驗證的動作。
2. 質量:代表着事物的好壞、高低等特征。
3. 檢測:指的是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和測量,以确定其特性和屬性。
檢測、考核、鑒定。
隨意、放任、不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