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懶得的意思、懶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懶得的解釋

[not disposed or too tired to do anything] 不願意;厭惡

懶得和他打招呼

詳細解釋

不想,不情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我本來怕理這等事,也懶得理。” 張天翼 《菩薩的威力》:“信錢我懶得還你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懶得”是一個口語中常用的動詞短語,通常表達因嫌麻煩、缺乏動力或興趣而不願意做某事的主觀态度。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角度解析:

  1. 結構特征

    • 由形容詞“懶”(懶惰)與助詞“得”構成,整體形成“懶得+動詞”的固定搭配。
    • 語法上必須後接動詞或動詞短語作賓語,例如:“懶得動”“懶得解釋”。
  2. 語義内涵

    • 主觀排斥:強調因心理上的惰性或對事情的輕視而拒絕行動。如:“他懶得争論,直接離開了。”
    • 嫌麻煩:隱含事情本身繁瑣或費精力。如:“今天懶得做飯,點外賣吧。”
    • 潛在情緒:可能帶有不耐煩、厭煩或冷漠的語感。如:“别問我,我懶得管!”
  3.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日常生活對話,如朋友間抱怨:“周末我懶得出門,在家躺了一天。”
    • 可搭配具體動作(如“懶得寫作業”)或抽象行為(如“懶得計較”)。
  4. 與近義詞對比

    • vs“不想”:後者更中性,而“懶得”更強調惰性驅使。例如“懶得去”比“不想去”更突出嫌麻煩的态度。
    • vs“不願”:“不願”多用于正式語境,如“他不願透露姓名”,而“懶得”更口語化。
  5. 注意事項

    • 不可誤寫為“懶的”(如“懶的人”表示“懶惰的人”)。
    • 通常不用于積極語境,若說“他懶得生氣”反而可能表達豁達,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例句輔助理解:

該詞生動反映了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低欲望”或“節能主義”心态,使用時需注意語氣,避免在正式場合或對長輩使用以免顯得失禮。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懶得》的意思

《懶得》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對某件事情或行為缺乏興趣、不願去做。它體現了懶散、消極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懶得》的拆分部首是手字旁 “手” 和聲旁 “又”,拼音為“lǎn dé”。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和繁體

《懶得》這個詞語是現代漢語詞彙,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古文觀止》一書中。簡化字“懶”在繁體中寫作“懶”,而“得”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懶”字在古代寫作“懶”。“得”字沒有變化。

例句

1. 我懶得起床,願意多睡一會兒。

2. 他懶得寫作業,喜歡玩遊戲。

3. 她懶得做飯,經常叫外賣。

組詞

1. 懶散:指懶洋洋、松垮垮的狀态。

2. 懶惰:形容不愛動、不願意努力做事。

3. 懶漢:指懶散、不做事的男性。

近義詞

1. 不願意:表示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情。

2. 不感興趣:表示對某事物缺乏興趣,不想去花時間和精力。

反義詞

1. 有興趣:表示對某事物産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2. 努力:表示為了達到某個目标而付出努力和奮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