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檢查。《北史·于仲文傳》:“上士 宋謙 奉使勾檢, 謙 緣此别求他罪。” 宋 王禹偁 《滁州官舍》詩之二:“勾檢簿書寧失俗,逢迎使命亦隨時。”《明史·方嶽貢傳》:“ 嶽貢 本吏材,及為相,務勾檢簿書,請覈赦前舊賦,意主搜括,聲名甚損。”
“勾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u jiǎn(注音:ㄍㄡ ㄐㄧㄢˇ),其核心含義為考核檢查,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行政事務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對文書、事務或官員行為的核查與監督。例如:
詞源與用法
與現代詞語的關聯
近義詞可對應“稽查”“複核”,但“勾檢”更具曆史語境色彩,現代使用較少。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政制度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北史》《明史》等史書原文。
勾檢(gōu jiǎn)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勹”和“人”,其中“勹”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将物體包裹起來的動作;“人”則表示這個詞與人有關。
勾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勾檢是一種計算貨物數量的方法,通過使用特定的标記,可以記錄進出貨物的數量。這個方法被稱為“勾檢”,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代核審、審核的意思。
勾檢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勾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勾檢的古漢字寫作「鈎檢」,其中的「鈎」表示用鈎子将東西勾住,「檢」表示審查、檢驗。
以下是關于勾檢的例句:
1. 他負責勾檢進出貨物的數量,确保記錄準确無誤。
2. 在審核過程中,要進行勾檢,以确保數據的準确性。
3. 他因為疏忽勾檢不嚴,導緻了一些重要文件被錯過。
以下是勾檢相關的組詞:
1. 勾銷(gōu xiāo):指通過籤字确認并取消某項合同或業務。
2. 檢舉(jiǎn jù):指出某人犯罪或違法行為以引起官方注意。
與勾檢相近的詞語有:
1. 檢驗(jiǎn yàn):對某物進行核實和評估,以确定其質量、準确性等。
2. 甄别(zhēn bié):識别和分辨不同物品、人員或事物之間的差異。
3. 核查(hé chá):詳細審查和驗證文件、信息等的真實性、準确性。
反義詞:
1. 放行(fàng xíng):允許某物或某人通過而不進行審核或檢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