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效的意思、儒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效的解釋

儒者的作用;儒學的效用。 宋 李觏 《袁州學記》:“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旨。” 張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賦》:“ 明治 啟維新,儒效兼霸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效”一詞源自《荀子·儒效篇》,主要含義為儒者的社會作用與儒學的實踐效用。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荀子·儒效》
    荀子通過該篇論述儒者的價值,強調儒學在治國中的重要性。例如提出“比中而行之”,即遵循禮義之道實現社會秩序。
  2. 後世引用
    • 宋代李觏在《袁州學記》中擔憂“儒效闊疏”,指儒學效用未能充分發揮;
    • 近代張通典評價日本明治維新時,稱其“儒效兼霸王”,體現儒學對政治改革的影響。

三、哲學内涵

四、後世影響

該詞常用于評價儒學在曆史中的實際作用,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儒效篇》的具體内容,可參考《荀子》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效》的意思與拆分

《儒效》(rú xiào)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儒”指代儒家思想,儒家為中國古代一派重要的學派,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而“效”指的是效果或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部首人(亻),筆畫10

效:部首攵(又稱攴或工),筆畫10

《儒效》的來源和繁體字

《儒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句名言:“儒者效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儒家學者應該以自己的言行為他人樹立榜樣,以達到影響和感化他人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儒效”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寫法,沒有特定的繁體變體。

《儒效》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有一些古形字被用來代表“儒效”這一詞語。例如,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中一個古形字為“儒肅效”。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但是詞義沒有發生改變。

《儒效》的例句

一、他的言行舉止都充滿了儒效,深受他人尊敬。

二、作為一名儒家學者,他一直強調教育的儒效。

《儒效》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儒家、儒學、效果、效益

近義詞:德行、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反義詞:不道德、無效、無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