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效的意思、儒效的詳細解釋
儒效的解釋
儒者的作用;儒學的效用。 宋 李觏 《袁州學記》:“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旨。” 張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賦》:“ 明治 啟維新,儒效兼霸王。”
詞語分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效的解釋 效 à 摹仿:效法。仿效。上行下效。效尤(明知别人的行為是錯的而照樣去做)。 功用,成果:效驗。效果。成效。有效。功效。效益。效用。效應。效率(?)。 盡、緻:效力。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儒效”一詞源自《荀子·儒效篇》,主要含義為儒者的社會作用與儒學的實踐效用。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定義:指儒家學者(儒者)在政治、教育、道德教化中的實際作用,以及儒學理論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應用效果。
- 構詞解析:
- 儒:泛指儒家學派學者或儒學思想;
- 效:效用、功用,強調實踐成果。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荀子·儒效》
荀子通過該篇論述儒者的價值,強調儒學在治國中的重要性。例如提出“比中而行之”,即遵循禮義之道實現社會秩序。
- 後世引用
- 宋代李觏在《袁州學記》中擔憂“儒效闊疏”,指儒學效用未能充分發揮;
- 近代張通典評價日本明治維新時,稱其“儒效兼霸王”,體現儒學對政治改革的影響。
三、哲學内涵
- 實踐導向:儒學不僅是理論體系,更注重經世緻用,如培養人才、規範倫理、輔助君主等。
- 中正之道:荀子強調以“禮義”為準則,儒者需通過行動踐行中正原則,達到“治世”目标。
四、後世影響
該詞常用于評價儒學在曆史中的實際作用,例如:
- 教育領域:通過儒學教化民衆;
- 政治領域: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策略;
- 文化領域:塑造傳統社會的道德規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儒效篇》的具體内容,可參考《荀子》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效》的意思與拆分
《儒效》(rú xiào)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儒”指代儒家思想,儒家為中國古代一派重要的學派,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而“效”指的是效果或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部首人(亻),筆畫10
效:部首攵(又稱攴或工),筆畫10
《儒效》的來源和繁體字
《儒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句名言:“儒者效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儒家學者應該以自己的言行為他人樹立榜樣,以達到影響和感化他人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儒效”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寫法,沒有特定的繁體變體。
《儒效》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有一些古形字被用來代表“儒效”這一詞語。例如,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中一個古形字為“儒肅效”。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但是詞義沒有發生改變。
《儒效》的例句
一、他的言行舉止都充滿了儒效,深受他人尊敬。
二、作為一名儒家學者,他一直強調教育的儒效。
《儒效》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儒家、儒學、效果、效益
近義詞:德行、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反義詞:不道德、無效、無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