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问。《新唐书·刘晏传》:“ 大历 时政因循,军国皆仰 晏 ,未尝检质。”
“检质”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的解释:
一、从构词法分析,“检”本义指书匣上的封题标签,引申为核查、约束,《说文解字》载:“检,书署也”;“质”则指抵押品或本体,《礼记·曲礼》郑玄注:“质,犹对也”,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二字组合后构成动宾结构,表示通过查验确认事物本质属性,这一释义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83页。
二、在具体文献用例中,该词具有特殊法律内涵。唐代法典《唐律疏议·户婚律》记载:“诸诈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若故自伤残者,徒一年半。主司不觉检质,减罪人罪三等”,此处“检质”特指官吏对案件真实性的核验查证程序,这一司法术语的运用可见于《唐律疏义新注》(钱大群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四章第二节。
现代汉语研究中,王力《汉语史稿》指出,类似“检质”这类由单音节动词构成的复合词,在隋唐时期公文体系中形成特定的术语体系,其演变轨迹折射出古代行政文书的规范化进程。该观点详见《汉语词汇史纲要》(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第七章。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解释,“检质”一词存在两种主要含义,具体需结合语境理解:
基本解释
发音为jiǎn zhì,意为“检验质量,评判好坏”,常用于描述对产品、工作或服务进行严格检查评估的过程。
使用场景与起源
基本解释
发音同为jiǎn zhì,但此处意为“查问”,指通过询问或调查以核实信息。
使用区别
需注意与“质检”(zhì jiǎn)区分,后者是“质量检验”的缩写,与“检质”词序不同且无“查问”含义。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词义,若涉及古籍或方言,优先参考“查问”释义。
百衲本白手兴家卑不足道稠密翠蓝踱步二分明月社法航燔灼发奏伏苓府卫附益服舆岗棚甘盘校尉高台盘高志孤洁故薮醢石哄哄活像江都翦平极乐捐税钧批乐果羸蹇冷水浇背亮话历事隆异露口信矛盾茂选没得门范面谀磨昏抉聩墨妙哞哞逆胪贫身钱根前肩轻灰起嗣阙政润淤释手瘦雪水画枢纽厶乙天磬无课猃猲灦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