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靈的意思、民靈的詳細解釋
民靈的解釋
(1).人和神。《文選·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民靈騫都野,鱗翰聳淵丘。” 李周翰 注:“民靈,人神也。”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發徐州三五教》:“況稱兵 江 漢 之上,圖釁廟闕之下,惡熾罪盈,民靈所絶。”
(2).人民,民衆。 宋 範仲淹 《新定感興》詩之三:“風物皆堪喜,民靈獨可哀,稀逢賢太守,多是謫官來。” 宋 沉遘 《賀冬表》詩之二:“天瑞來格,民靈樂胥。”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靈的解釋 靈 (靈) í 有效驗:靈驗。靈丹妙藥。 聰明,不呆滞:靈巧。機靈。靈慧。 敏捷的心理活動:靈機。靈感。靈性。 精神:靈魂。心靈。英靈。 舊時稱神或關于神仙的:神靈。精靈。 反映敏捷,活動迅速:靈活。
網絡擴展解釋
“民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指“人和神”
- 這一含義最早見于南朝文學作品,如《文選·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中“民靈騫都野”一句,李周翰注解為“民靈,人神也”。
- 其他文獻如南朝梁江淹的《為蕭骠騎發徐州三五教》也沿用此意,強調人與神靈的關聯。
2.指“人民、民衆”
- 宋代詩詞中常見此用法,如範仲淹《新定感興》中的“民靈獨可哀”,以及沈遘《賀冬表》中的“民靈樂胥”,均以“民靈”代指百姓。
- 該用法側重表達民衆的集體狀态或精神面貌,部分現代解釋延伸為“人民的思想活力與創造力”。
補充說明
- 詞源構成:單字拆分中,“民”指人民,“靈”可指精神、靈活或神靈,組合後兼具人文與抽象意涵。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本,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相關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靈:詞義及來源
《民靈》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詞義可解釋為“人民的靈魂”或“人民的精神”。這個詞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抒發人民情感的感人力量而聞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民靈》可分為兩個部分:部首分别是“氏”和“火”,筆畫分别是“5”和“4”。
繁體字形
繁體字形為「民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據了解,古時候寫「民靈」的時候,常常使用更為複雜的筆畫和形式。
例句
1. 在慶祝國慶節的時候,人們的民靈被高揚起來,彰顯了對國家的深厚情感。
2. 他總是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民靈,用歌聲喚醒大家的心靈。
組詞
民族、民間、靈感、靈魂、人民
近義詞
人文、志氣、情感、情操、熱情
反義詞
冷漠、無感、麻木、無情、無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