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不我與的意思、時不我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不我與的解釋

時間不等待我們。感歎錯過時機,追悔莫及。語出《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歳不我與。”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實恥訟免,時不我與。” 北周 庾信 《周使持節大将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方欲讨論國恥,申雪家寃,橫屍原野,是所甘心,時不我與,先從朝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時不我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bù wǒ y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時間不會等待我們,常用來感歎錯過機會或時機後追悔莫及。與“時不我待”同義,但更強調對已逝機會的懊悔。

  2. 出處與結構

    • 出自《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 成語為倒裝結構,“與我”即“等待我”,“與”意為“給予、等待”。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時不我待、時不再來(強調時間緊迫或機會唯一性)。
    • 反義詞:亡羊補牢(喻事後補救仍有效)。
  4. 用法與例句

    • 多作賓語或分句,用于勸誡珍惜時間或表達遺憾。
      例:章炳麟曾寫道:“時不我與,歲且更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5. 擴展信息
    英文可譯為“Time stays for no man.”,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激勵行動或反思拖延(如學業、事業規劃)。

此成語以古漢語倒裝形式,生動傳達“時間不待人”的緊迫感,兼具文學性與警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時不我與》的意思

《時不我與》是一個成語,表示時間不與我相隔,意味着時光不會将我與某人或某事物分開,強調了時間的長短對我沒有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時不我與》的部首是“日”和“月”,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成語《時不我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時維乎?時維陰陽之化也,序乎,者正則将至矣。”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

繁體

《時不我與》的繁體形式為「時不我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時不我與”,使用繁體字形。

例句

他們兩個感情很深,時不我與。

組詞

組詞:時光、與他難辭其咎、與日俱增、與世長辭、不期而遇。

近義詞

近義詞:與時俱進、與時偕行、與時無疑。

反義詞

反義詞:與時不暇、與時代脫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