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心;免除思念。 魯迅 《書信集·緻母親》:“寓中均安, 海嬰 亦好,可請釋念。”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節哀釋念,固莫如定命之譚。”
釋念(shì nià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放下心中的牽挂、疑慮或思念,使心情得到寬解。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構成和使用場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釋念指消除内心的惦念、憂慮或執念,達到心理上的釋然狀态。例如:
“得知他平安歸來,母親終于釋念。”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72頁。
近義詞對比
來源:《漢語近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389頁。
本義為“解開束縛”,引申為“消除疑慮”。如《說文解字》:“釋,解也。”
指“心中的思慮或惦記”,如《康熙字典》:“念,常思也。”
二者組合後,“釋念”即解除思慮的動賓結構,強調從心理負擔中解脫。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詞典》,中華書局,2018年,第543、802頁。
多用于表達對親友安危、事務結果的牽挂得以消除:
“收到錄取通知後,他連日來的焦慮才得以釋念。”
常見于描述情感釋然或放下執念:
“唯有時間能讓人釋念往事,不再回首。”
來源:《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16頁。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
“事過境遷,終須釋念。”
此例印證了該詞在古典文獻中表達“放下過往”的哲學意味。
來源:《隨園詩話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卷三。
“釋念”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由“釋”和“念”組合而成:
書信寬慰
魯迅在書信中多次使用該詞,例如:
日常表達
可用于勸解他人不必過度憂慮,如:“此事已妥善解決,望您釋念。”
該詞更偏向書面語,現代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正式場合仍具表現力。其核心在于通過“放下”達到内心的平和狀态,與佛教“解脫”思想有一定關聯。
安習锛子變壓鄙蔽比甲兵臨城下鏟地唱門赤口翠瓊嶝道調革發補分處風台撫琴撫世浮爍該涉工間館學瞽蒙捍護黑臉話中有話會論忽扇家生奴假惺惺嘉穎節帥擊楫急節近用金椎掎挈可虞庫希特人撈家犂鉏馬援平熟寝牀晴翠诠藻繩量收方缞麤水底撈針碎義坍台騰蹑退燒晚寒微燈猥濫溫淡溫馨我每霞袖